2009年12月21日 08:56:0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啃父母、节衣缩食……高房价压力下,部分“第一代市民”为了生活,可谓绞尽脑汁。
老家在潍坊市农村的朱建成,现年31岁,尽管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接近5000元,却一直坚持租房住。他说:“青岛市的房价相对较高,与自己一样新进城的农村子弟大多处在夹心层,想买房就得把青春廉价‘当’给开发商,往往是有了房子没了‘幸福指数’,并且还会让父母背上经济、精神包袱。”
34岁的布合,也是内蒙古巴林右旗走出的“农村娃”,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呼和浩特市将军衙署博物院工作,五个月前妻子刚生了孩子。布合说,为了孩子出生后能落户,2007年底他为了出生的孩子落户,咬牙买了一套66平方米的二手房,但也为此花光了3万元积蓄,欠了同学4.5万元债,并且背了10.5万元银行贷款。
记者了解到,布合与妻子每月的实发工资约为3800元,扣除500元生活费、800多元育婴费、1428元房款等花费,其他全省下来也只有1000元左右。
买房前后,布合一家的生活反差特别大。以前住宿舍,没有房费、物业费等开支,吃穿没啥压力,“如今买几斤菜都得思量。”
自从有了买房计划,张志军和女朋友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刚毕业时哪想过这事?一旦需要面对、解决这个问题,感觉心一下子老了不少,以前工作很轻松,现在更像是在支撑;以前喜欢啥就吃啥穿啥,现在只买生活必需品;以前盼着参加同学聚会等活动,现在能躲就躲;以前爱憧憬未来的生活,现在主要愁怎么多挣点钱……”
“同学们也都变了,以前见面,聊的主要是生活、工作和憧憬发展,如今一张口就是房子、干私活赚外快啥的,好像都突然没了理想。”部分已工作三五年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说,说起来是“农转非”了,可大多数人都在为了套房子“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