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一时难解
2009-12-18

2009年12月17日 09:42: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笔者注意到有这样两则新闻,一是山东省教育部门12月15日公布一项监测结果,中小学生作业超标和睡眠时间不达标,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情绪增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报12月16日2版)。二是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的一张照片,内容是四川德阳紫岩小学的同学们在“儿童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玩耍,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地震灾区儿童走出心理困境。

    两相对比,一是正在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是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地震灾区的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再加上时间的自然弥合,慢慢就会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时的。可是如学业负担的超标得不到遏制,因此出现的心理不良现象将伴随整个学生时代。其实,每次考试、升学的煎熬,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心里的一次小“地震”。其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过来人都会心知肚明,有的甚至因此常做噩梦。笔者就有亲身体会,虽然工作数十年了,但有时梦中又回到中学时代,被考试、升学“追”得焦急万分突然惊醒。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交往健康、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即一个人身体没有什么毛病,但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不好,仍不能称为健康。研究显示: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是心理压力大引起的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再要求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只要中考、高考指挥棒不倒、独木桥不拆,中小学生就不会从根本上减负。也就是说,现有教育体制不改,办学的方式方法不变,引发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病根”就难以消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我们的中小学两眼只盯考试分数不顾其余,不要说“钱学森之问”难解,不要说出大师,就是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也可能成奢望。(黄国清)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