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7日 09:42: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笔者注意到有这样两则新闻,一是山东省教育部门12月15日公布一项监测结果,中小学生作业超标和睡眠时间不达标,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情绪增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报12月16日2版)。二是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的一张照片,内容是四川德阳紫岩小学的同学们在“儿童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玩耍,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地震灾区儿童走出心理困境。
两相对比,一是正在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一是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地震灾区的孩子受到的心理创伤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再加上时间的自然弥合,慢慢就会恢复,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时的。可是如学业负担的超标得不到遏制,因此出现的心理不良现象将伴随整个学生时代。其实,每次考试、升学的煎熬,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心里的一次小“地震”。其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过来人都会心知肚明,有的甚至因此常做噩梦。笔者就有亲身体会,虽然工作数十年了,但有时梦中又回到中学时代,被考试、升学“追”得焦急万分突然惊醒。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包括身体健康、交往健康、道德健康和心理健康。即一个人身体没有什么毛病,但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不好,仍不能称为健康。研究显示: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学业负担过重,主要表现是心理压力大引起的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再要求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只要中考、高考指挥棒不倒、独木桥不拆,中小学生就不会从根本上减负。也就是说,现有教育体制不改,办学的方式方法不变,引发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病根”就难以消除。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我们的中小学两眼只盯考试分数不顾其余,不要说“钱学森之问”难解,不要说出大师,就是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也可能成奢望。(黄国清)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