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1日 09:59:2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听证代表刘天晓怒了。
喊着“主持人不公”,他“腾”地站起来,摔了瓶子,才引起注意。这名退休职工好不容易有机会作为消费者代表参加哈尔滨的水价听证会,举了半天手要发言,却始终无人理睬,不得已,采取了“行为艺术”。
不过,虽然刘天晓终于得以发言,并明晃晃地排出了反对水价上涨的“五大理由”,哈尔滨的水价到底还是要涨了。根据此次拟定的水价调整方案,调整后的哈尔滨居民生活供水价格将为每立方米2.4元,上涨0.6元,涨幅达到33%。(据生活报、新华社报道)
近期关于水价是否应该调整的听证会在各地纷纷召开,而调价原因则大同小异,不是由于资源紧缺,就是因为成本上升,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反正无论如何,水价非调不可、非涨不行。
这些理由当然并非全无道理,但民众对于水价成本不公开不透明的质疑也有理有据。于是有消费者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实际上成为民众最后的申诉机会。
尽管对于听证代表是如何“选拔”的,多数民众仍“不明真相”,但毕竟很多听证会召开后,在媒体上能看到参加听证会的代表详单,有些听证会甚至允许电视台或网络进行现场直播,可见,听证会确实正在逐步向民众公开。
然而,听证程序虽然公开了,听证过程的有失公平,仍然是普遍的现实。以致一听到要开听证会,人们心里就不太痛快。因为根据经验,听证会最后往往都变成了“听涨会”。但毕竟,听证会上还有消费者代表为大家伙儿说两句,即使是走个形式,也算是民意有了表达的机会,是缓解民众焦虑的一个办法。可现在,听证会上连让消费者代表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只会让民众心更痛。
公共产品涨价,多数公众不会喜欢,这可以理解。不可理解的是:为何非要把听证会弄成只是为涨价披上符合程序的外衣,不让消费者发声,不通过公平的意见交锋舒缓民众情绪,反而弄得民怨更加沸腾呢?这,是否也是执政能力问题?(尹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