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
●无论世博会期间还是之后,志愿者的公益服务,都会长期坚持,作为引领都市文明的一股力量。世博会只是给大家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世博会让我们拥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充分表演展示,世博志愿者特别要为国际大都市的文明创造气象、提升素质,一旦做成这些“小事”,那将是名垂千古、惊天动地的“小事”。
●主持人:本报记者龚丹韵
●嘉宾:潘敏(共青团上海
市委书记)
于海(复旦大学社
会学教授)
李泱泱(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
龚丹韵:今年12月5日是第24届国际志愿者日,团市委组织了上海青少年展开迎世博百日文明行动的集中行动。您觉得与以前相比,这次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
潘敏:发动面较以往广了许多。这次参加的成员中,除了共青团和少先队,还有青年社团,甚至包括了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籍青年。现有的组织资源都调动起来了,如此规模和人数,也是近年来相当大的一次。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能借助世博的良好契机,让城市的环境面貌、精神面貌、文化面貌有更大的提升。想要做到这一点,最需要的就是发动更多人去做志愿服务,并且持之以恒。目前年轻人对志愿、公益活动的兴趣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也成为我们重要的发动力量。我们希望这里能够成为青年朋友奉献社会、发挥力量的一个大平台。
龚丹韵:志愿者集中活动虽然选在了12月5日,但其实目标更在于长久。
潘敏:我们想强调的是,无论世博会期间还是之后,志愿者的公益服务,都会长期坚持,作为引领都市文明的一股力量。世博会只是给大家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上海的志愿者工作起步其实很早,并不单单因为世博会才提倡志愿者。1997年八运会在上海召开时,首次在组委会中设立了志愿者工作部,在全国开启了重大赛事大规模使用志愿者的先河。
其实除了少数一些捐助项目,文明礼仪、规范劝导是无法量化的,也不可能直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多只能“心理体验”,比如你会感到地铁“左行右立”的情况越来越好等。志愿者活动是一项有开始没结束的工作,不容易之处正在于此。
龚丹韵:这次活动的内容创意是怎么来的?
李泱泱:作为本次活动的具体承办和推进人员,应该说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创意大多来自团的基层组织。比如说一些车友会成员参与的“小志的一天”活动,目的旨在倡导文明行车。教老外打太极的养生主题,既传播传统文化,同时也传递城市和谐从容之美。此外“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小孩子规劝大人讲文明,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活动,不能单纯依赖口号来发动。踏踏实实具体的志愿内容,才会得到青年的响应和认同。有些青年团体甚至会主动打电话出主意,精彩创意不断,我们都会尽量实现。不过有时候倾尽全力,提供服务的机会,还是来不及满足他们溢满的热情和需求。这是令人欣喜的趋势。
龚丹韵:作为社会学者,您怎么理解上海的志愿者活动?
于海: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里有一句话流传千古:要让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同样,我期望世博会能让上海成为中国城市文明的学校。我对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工作完全不担心,一定可以做得很好。我更高的要求在于,做完后能否留下点什么,比如给城市留下文明素质。
今天整个世界的大变局中,越来越强调中国因素,我们已经具备硬实力。现在,全世界都在看中国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一个就是创造思想,创造这个时代的知识,比如18世纪英国创造了自由贸易理论、20世纪美国思想影响世界;另外一个就看国民素质、城市文明。世博会让我们拥有半年的时间可以充分表演展示,世博志愿者特别要为国际大都市的文明创造气象、提升素质,一旦做成这些“小事”,那将是名垂千古、惊天动地的“小事”。
龚丹韵:做好这些文明小事,究竟难在哪里?
于海:我们做大事一直很有魄力,小事却不太懂得如何下功夫。想让老百姓有所触动,而不是被动接受,不能让大家觉得世博只是政府工程。
比如说原来的文明宣传,都说“你要这样不能那样”,很少激发人的内在感觉和需要。劝善的策略可以诱之以利,比如左行右立,可以说今天你给别人善意,明天别人就给你方便。此外还要多抬举人,不断告诉大家:你有这样的能力。由此激发人们良好的感觉,上海话叫做有“腔调”。好比一场音乐会,进门之前给每个观众发一枝玫瑰,他们当中就算原本粗鲁的人,都会变得规矩有礼,人有时是要抬举的。再者,还要有人做示范,别老是教导,不断有白领、小孩,甚至领导干部出来做示范,再加上帮助和规劝,就会形成一种压力。原来居高临下的道德说教,老百姓其实都知道,但就是不愿入耳入心。充分调动内在的自主感觉,才能事半功倍。
龚丹韵:一直说中国人弱于公德,公共场合的文明,似乎成为传统的软肋。
于海:如果有人去劝导左行右立,被劝的人会说“哎呀,我没注意”。国人在公共环境中确实比较缺乏“意识”。相对的,在饭桌上就比较有“意识”,该怎么说话,用怎样的身体语言非常清楚。这是因为国人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敏感。这种感觉铭刻在身体上,几乎不用多动脑筋,一到这种场合,就能感觉这里是有结构的“社会场”,马上知道该注意什么。社会学称这种感觉为“习性”。
进一步说,中国人不觉得公众场合是一种制度化的环境,较少感受到规范的约束,个人的随意性都能带到这个场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增强人们对公共场所的“感觉”。比如相关的公益广告,直指人心最柔软处,不是说教,而是与你的心灵对话。想要获得习性,还要有好习性的人不断和你互动。今天的世博志愿者,需要一拨拨身份不同的人群,高强度地频繁互动,让你一到这个环境就觉得需要有规范,需要表现得有尊严,慢慢把本来没有规范感的公共场合,变成下意识能产生“习性”的地方。如此,10个志愿者才能把100个民众改变过来,让上海真正变成一座有教养的现代都市。
来源:中国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