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特权”不宜异化
2009-12-07

2009年12月07日 10:28:46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科院士”又发榜了。一位老朋友屡败屡战,再次名落孙山。

    对于一位老师级的优秀学者,用“名落孙山”这种“范进中举”式的语气来形容他的努力和失败,未免有失厚道。但回想他这些年的际遇,的确令人心情复杂。

    这位忘年之交,学术上的声望非比寻常,职位上的待遇也对得起奉献。用旁观者的话来说,“该有的都有了”,只缺一个院士的头衔。前些年,他也很想得开,觉得虚名无益,即使“明天就去天堂见导师,也无愧憾”,但眼看着一些人后来居上,利用这个不再“虚”的“名”为自己、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他维持多年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了。

    “我要是院士,一定比有些人做得公正!”在这个理由的推动下,他开始利用手中的资源广结善缘,学会与“有来头没操守”的竞争对手斗法,在参选“静默期”收起一向敢言的“炮筒”,甚至连学生的新成果发布也缺席以“避嫌”……

    “我很痛苦,觉得自己‘异化’了。”私下里,他反省自己为了一个看似高尚的理由,经受着庸俗甚至低俗的煎熬。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他将其归结为院士“虚名”之下日渐生长的特权。

    翻开“两院”的院士章程,院士都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获得这个称号,除了获得院士会议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国家规定的有关待遇,院士们没有任何异于普通人的特殊权利。

    但作为19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标杆,作为1990年代克服“脑体倒挂”、实行“科教兴国”的旗帜,“院士”像一个巨大的“善款箱”,迅速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崇拜、爱戴、重视和“善待”填满。

    很难具体描述院士们究竟得到了哪些“善待”,因为这些待遇因时、因地、因院士品格态度的不同,而有霄壤之别:有人固守人格和学术的操守,以陋室寂寞为荣;有人却平步青云,享尽一言九鼎的“权”与“威”。

    当无形的荣誉“变现”为具体的利益,当水到渠成的尊重变成一些人科举式的争夺——如果只是科举式的取士倒也罢了,有人还将抄袭、作弊、裙带等恶习同时挟入——院士这个人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学术精英群体,其公信力和道德影响力也就一点点被蚕食,学术界开始面临失去精神偶像的风险。

    从这种意义上讲,我想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正派的院士候选人,对院士增选标准一天比一天严,心里都应该是喜多于忧,希望多于失落。从院士增选起步,学术界一步步弃绝“不端”、“暗箱”、“潜规则”,消解学术权力的异化;全社会逐渐淡化院士崇拜,清除“特权”滥用的土壤,科学在中国的道路会少很多曲折和障碍,中国的科学发展会有更多杰出的成就和更健康的前景。(记者 杨健)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