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金不昧反被诉
2009-11-30

2009年11月30日 09:45: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江苏淮安一位卖豆饼老太捡到1700元现金,几经周折找到失主之后,让她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失主坚称丢的是8200元,所以坚决要求她返还另外的6500元。几天之后,老太与当时一位目击者一起收到法院传票——原来,失主将他俩一起告上了法庭。(11月26日《扬子晚报》)

    江苏老太的新闻一出,就引来网友数万条跟帖。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就会如此强烈地触动我们的神经?为何我们变得这样敏感、如此急于表达?除了出于我们朴素的道德感,还因为这虽是“小事”却关乎扶危济困、拾金不昧的公序良俗。

    原本以为,3年前搀扶摔倒老人而遭南京鼓楼区法院判赔的“彭宇案”只是个案;原本还以为,一个星期前南京市民扶起摔倒的孕妇,差点挨揍只是一场偶然的误会。但频现报端的好人被“反咬”事件,让我们越来越困惑,这些人到底怎么了?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误伤”一个好人,很可能会“重伤”一种普世意义上的善良,进而导致向善而不敢为善的困境。试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里,如果我们连好事都不敢放手去做,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悲凉的情境。

    处理这类案件,与其引经据典,倒不如叩问良心。网友纷纷表示,应该参考“疑罪从无”的原则,尽量让每一个有社会良知的好心人,都能得到善意的回报。毕竟,尽管在概率的意义上可能会有人因此脱责,但社会却会受益更多。因为,不管是危急之时第一时间将伤者送进医院,还是将捡到的钱财及时返还,主观上的善意都导致了客观上的损失最小化。

    如何处理江苏老太的事?忽然想起一个民间故事。话说有个穷人捡到了十两银子,好心交给失主,却被反诬昧下了另外十两银子。官司打到了县官那里,县官对原告说,既然你丢的是二十两银子,他捡到的是十两银子,那说明这笔钱根本不是你的。随即宣判:十两银子归被告,拿回家奉养老母去吧。

    这样的故事,闪耀着我们古老民族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和惩恶扬善的机智。如何给好人一个清白,还社会一股正气,请我们每一个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易艳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