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 08:59: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高诊费低药费”这一制度设计要想走出怪圈,不仅得依据民众及舆论的担忧制定科学的对策,还得辅以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最关键的是,各方要有真正“让利于民”之心
国家发改委23日在其官网公布与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根据《意见》,2011年将达到药品价格趋于合理的目标,届时政府管理医药价格方法将进一步完善,企业和医疗机构价格行为比较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11月24日《新京报》)
舆论将此总结归纳为“提高诊费降低药价”,并视之为“医改方向”。民众的关注点则“直奔主题”:“提高诊费”到什么程度?“降低药价”又到什么程度?会不会该提的提了,该降的却没有降下来?此举能否真的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老问题?
“提高诊费”可行否?
《意见》明确表示,要“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有专家对此评述道,诊费的提高,或许能让眼下的“以药养医”逐步走向“以技养医”。
倘若诊费提高了一点,但虚高的药费真降了下来,医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对患者来说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毕竟医生的价值在于知识和技术,而不是推销药品;患者需要的是医生的精湛技术和对症下药,而不是摸几下脉就乱开高价药、大处方,甚至做毫无必要的过度医疗。(11月24日《广州日报》)
但不少网友表示,担心重回老路。“实际操作后可能出现两极分化,一些单位过高收费,患者怨声载道;而一些单位小心翼翼,收费过低,不能弥补药品减价的亏空,导致走回老路。”
《现代快报》也认为,《意见》的诸多表述过于含糊,为医疗机构和各地政府堤内损失堤外补提供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尤其是“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这一项,有可能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筐,只要医院能想出或“分拆”出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来,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降低药价”有文章
而对于“降低药价”的消息,不少民众表现出来的已经不再是兴奋,而是担心和忧虑。
以往的经验表明,每一轮政府主导的全国性药品降价之后,都会导致某些廉价药、救命药悄然消失,然后有新的替代药出现。譬如今年10月2日刚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很多降价药品就“人间蒸发”了。
另一个更让民众关心的问题是,药价降低的成本是否会转移到诊费上去,造成“明降暗升”的局面。前不久笔者一同事夜里腹痛挂急诊,CT、B超、验血等环节一个都不少,折腾了3个多小时不说,光检查费就花了300多元。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小峰也表示了这种担心,《意见》中的规定在实践中存在操作性问题,“一旦诊费上涨,药费却降不下来,就成了变相涨价。”(11月24日《东方早报》)再或者,诊费的提高大大超出合理的限度,也完全抵消了药价降低给患者带来的好处,最终依然还是挥之不去的“看病贵、看病难”。(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愿意和能够期待的“医改方向”。
医改怎么改?关键在“利”字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曾得出结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也成为历年两会上的民生焦点。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还要问:医改到底该怎么改?
《上海金融报》的文章认为,市场化是新医改不容回避的问题。不对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不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开刀,延续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惯性思维,回避医疗卫生市场化,一味强调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在“政府主导”的理由下,不仅没有形成医疗行业的竞争机制,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院的垄断。
也有舆论认为,医疗伦理必须在医改中得到凸显。价格机制上的调整和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利益解决方案。如果这其中缺少了医疗伦理的支撑,无论形成怎样的价格机制,即使政府提供了足够的拨款,医院和医务人员同样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样的改革就很难令人完全放心和信任。
其实,新医改的尴尬就在于,各方放弃不了一个“利”字。简单的变以药养医为以费(医疗费)养医,“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改革不会成功,只有各方真正“让利于民”,回归公益轨道才有疗救的希望。(11月24日《钱江晚报》)
纵观多年来医改走过的路程,虽然方案一个接一个,可是不仅没有走出“看病贵、看病难”的怪圈,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这次“高诊费低药费”这一制度设计要想走出怪圈,不仅得依据民众及舆论的担忧制定科学的对策,还得辅以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最关键的是,各方要有真正“让利于民”之心。(易艳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