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听话的成了“冤大头”
2009-11-26

2009年11月26日 09:58:27  来源:人民日报

    周末出门,为积极响应政府“绿色出行”的倡议,我放弃开车,骑上自行车。谁想这次响应的代价着实不菲:北京的很多自行车道都停放了机动车,我不得不壮着胆子与机动车争路;北京的立交桥已经禁止自行车通行,无路可骑的我,只好让自行车骑我,穿行地下通道;北京的大宾馆早就没了自行车棚,到了目的地,保安一脸不屑地说:“我们这是星级宾馆,放门口太难看,你把车搁远点,不过被偷了没人管啊!”

    因为响应政府号召而遭遇尴尬的,并非我一个,也绝非骑自行车一例。政府号召治理白色污染,结果“限塑令”变“售塑令”,商家赚钱,百姓埋单,白色污染仍然存在;“建立无障碍城市”听起来很美,结果是“盲道”变“忙道”,道上点缀上绿化带和城市变电设备,视力正常的人都走着困难;各地纷纷“争创卫生城市”,结果让人买个早点、吃个新鲜菜、修个鞋、上个厕所都困难……

    这些曾经让百姓拍手称好的城市管理新口号、新愿景,为什么实施的效果难如人意?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管理者。

    城市管理是改善细节的硬功夫,需要管理者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财力。可现实是,城市管理还绕不开一个“面子”。见效快、变化大的显性工程拔地而起;投入大、工期长的隐性配套工程,许多部门却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很多民生新政,短则一月,长则半年,宣传的热乎劲儿一过,实施效果如何乏人问津。

    城市管理是部门协作的大工程,需要多部门相互协调,通力配合。可现实是,很多城市管理绕不开一个“利”字。有利可图的,各部门一哄而上,无利可图的,各部门互相推诿。没有一套严格的奖惩系统作靠山,到最后只有百姓吃亏。

    城市管理是立足基层、管理小事的大学问,需要带着一颗热心去科学分析与规划。可现实是,有的城市管理者的眼睛朝“上”不朝“下”。许多部门管理思路简单,管理措施粗暴,收罚金、立栅栏、贴标语成了“万金油”,配套措施多是应付上面政策的“急就章”,而不是体察下面疾苦的“暖心丸”。

    其实,许多城市管理的新思路,初衷是美好的,百姓还是愿意响应号召,主动配合。但是如果实施效果与百姓需求时常错位,“听话”的岂不成了“冤大头”。

    现在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为谁服务?不仅是大企业、大机构,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城市管理涉及千家万户,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系统科学的配套。(陆娅楠)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