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摧毁了“双贫生”的梦想
2009-11-20

来源:中国网 作者:叶扩   2009年11月20日08:23

  一自称“川农大政工老师”的网友以给川农大校长写信的方式发帖,称在清查欠学分学生时,一名家庭经济条件及学习成绩落后的双贫生萌生退学念头回家,为此他深感不安,并对学校提出建议。帖子在网上立即引起热议。校方回应称,“学校尚未发现任何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被退学,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我们会全力给予帮助!”但学校还是委托媒体帮忙全力寻找那名大三“双贫生”。(《成都商报》)

  应该说,这位“老师”不论其真实身份是什么,但他能够有勇气发贴“揭丑”,意味着他并没有丧失为人师表的基本良知。但问题是,摧毁了一个贫困生的梦想,仅仅在学校一方吗?这个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在贴子里,这位“老师”披露,“我们在用一些极不正确的方式在逼迫他们走向失学。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现象是,几乎八成这样的学生,在欠学费被关闭教务管理账号前成绩都很优秀,而从那之后则迅速滑坡。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毁灭了一个又一个的‘好苗子’?”他的潜意思是,大学似乎已成为唯利是图的商人,如若学生欠下学费就等于走向失学,成绩也会一落千丈。不过且慢继续推理下去,譬如即使大学很市侩,学生就应该自暴自弃吗?失学之后难道就没有梦想的种子了吗?我们似乎把大学教育看得太重了。诚然,优良的大学教育以及其配套的制度,可以让大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但现在“毕业即失业”、“毕婚族”已经风行一时,对于这样的大学教育又能抱持多大的希望和梦想?

  我们当然也可以将“双贫生”的问题一股脑怪罪于学校一方。甚至连老师也只是爱才如命,是冤枉的,只有学校才是万恶之源。隐隐之间,在这场争论中,大家难道没有嗅出这样一股气味吗?然而,当大学面临财政投入不足,而且连基本的人文关怀都难以泽披学生之时,再加上愈加明显的未来不确定感,大学本身就已是特殊的“双贫大学”。试想,这样的“双贫大学”又该如何救赎众多的“双贫生”?

  虽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社会太缺乏能读懂“穷人教育学”内涵的人,但如何保证教育公平,并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解决这一问题至今仍遥不可及。教育本身是一种带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性质的特殊资源,教育也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方式。但它也有可能受权力和金钱的影响,带来强势阶层垄断受教育机会和阶层结构固化的负面效应。当教育资源极度向上聚集,当受教育的门槛越发高时,就会稀释底层人群受教育的机会,穷人更有可能会因为选拔不公,永远失去向上层流动的机会。这就有可能形成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富者可以轻松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而穷者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亦难如愿以偿。在笔者看来,这种社会的不公,加剧了教育不公。反过来,教育公平不复存在,那些作为稳定社会具有的公平、正义、秩序等特征均成为幻象。此时,任何一种微弱的力量都足以摧毁每一个“双贫生”的梦想。

来源:搜狐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