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作者:佘宗明 2009年11月19日09:12
《2009年度广东地区薪酬调查报告》近日公布,其中显示广州市城市平均薪酬为3942元,位居广东省第二。可据大洋网调查,逾85%网友表示未达到这个“平均标准”。某网友自嘲“薪酬拖了广州平均工资后腿,道歉”,引来数千网友回帖。(11月18日 大洋网)
平均工资发布,引起人们“条件反射式”嘲讽,几乎成常态;此次网友“集体道歉”,为自己“拖平均工资后腿”而“羞愧”,自然也是种冷幽默和影射式说法。
工资在平均标准线以下,意味着生活水平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这固然是“寒碜得有点难为情”,但这不悖规不违法,绝非个人过错,用不着道歉。网友齐刷刷地“惭愧并道歉”,除了是对习惯性解构与戏谑手段的沿用外,更包含着对现实境况的焦虑与无奈。
一是贫富分化的两极格局扩大,马太效应下普通民众的共损感的增强。不管实际中有没有85%以上的民众收入低于“平均”,普遍性的吁声,反映出了人们对收入分配现状的不满。类似“XX%的富人掌握着XX%的国民财富”“工薪阶层承担着主要的税收来源”的说法传出,总能引起轩然大波,不是无来由的,而是人们对贫富差距增大,裂痕加剧的忧心。正是由于不合理的分配结构的存在,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许多人的境遇,呈现相对贫困化的下滑趋势,民生沦陷,在侵蚀着社会的公平。
二是对现行国民收入统计制度的不满,对“虚假数字繁荣”遮蔽“真实民生”的忧虑。“张千万”与“邻居穷光蛋”的戏言,是对当前统计时,轻易平均数据的辛辣讥讽。的确,“平均工资”可以反映出宏观的国民经济态势的良恶性态势,但能反映“国民收入集中度”吗?能直观看出底层人们的遭遇吗?因此,再怎么光鲜的“增长”,广大民众享受不到发展的福利,也只能是枉然。
平均工资统计,对一国的经济政策具有指导性意义。如果统计失之偏颇,反映了表象而未凸显实质,那对于政策走向会不会引错路?民众对此,恐怕无法付之阙如。
薪酬统计,不应只是简单地算平均数,而应以更多指标,反映出不同阶层、职业等人们的分配实况。如果只看到表面政绩,那么,人们只会有“被幸福”,而不是“真幸福”。
别戏谑化解读网友的“集体道歉”,要看到其中的民生诉求。民众的“道歉”就像是一则幽默中带些无奈的寓言,没读懂,人们那就只有将“道歉”进行到底了。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