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18 08:37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据介绍,为加快云岩区投资软环境的治理,实现产业互动,经济互融,全区将逐步实行“一元化”的户籍登记制度,尽可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相关新闻详见本报11月17日A3版)
上小学时,校长是一位地道的农村人。10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们这些曾经的农村小屁孩聚在城里,回忆这位下里巴人曾经的教诲时,只是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一定要考个学校,一定要跳出“农门”。“跳出农门”,这句话已经成了我们那时的目标、信念,也是我们那一代农家子弟生活、学习、成长的符号。
那时的我们,关于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区别很感性,总觉得农村人很穷,城里人却很富;城里人可以住洋房,可以吃美食、穿时髦衣服,可以娶穿高跟鞋的女人当老婆,而农村人则只能住木房,穿发臭的补疤衣裤,整天和黄泥巴打交道。今天,当我们和城里人零距离生活在一起,才体会到城里人和农村人是多么的不一样:城里人可以享受退休金,可以有医保,可以享受优于农村人的福利待遇、政治待遇,乃至司法待遇……
我相信,这些感触不仅刺痛着我,也同样刺痛着大多数农家子弟们。我也相信,跳出“农门”,成为一个地道的“城里人”,是许多农村人的梦想。但是,农村人要成为城里人,却不是那么简单,这不仅因为农村人天然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异,更是遭遇了来自国家层面的制度壁垒——户籍制度。
在法律意义上,户口簿就是农村人和城里人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两种国民”不同待遇的分水岭。这种公共层面的“区别”对待,不仅无力修正农村人的天然弱势,更成了城市掠夺农村,城里人盘剥农村人的公共武器。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仅创造了GDP,也为政府贡献了税款,但他们却无法公平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好在社会总是在进步,今天,户籍制度正遭受着公众前所未有的激烈批判。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渐次开始了户籍制度的破冰之旅。云岩区开通户籍审批绿色通道,让农民工的“城市梦”变得很简单,是顺应当时代潮流的举措。但“城里人”决不是一个“户口簿”那么简单——取消户籍区分,让农村人归化为城里人,不仅要从形式上埋葬这种政策不公,更是要真正实现国民待遇的平等,也就是要将城里人的相关待遇,平等地兑现给这些曾经的农村人。决不可让他们手持城里人的户口,享受的却仍然是农民工的待遇。
值得强调的是,不管户籍制度的成因如何,“民主政府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国民”已成为国际共识。作为一项积弊多年的政治制度,户籍不仅导致国民在政治、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不平等,也加剧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它撕裂了城里人和农村人之间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会和谐。今天,我们对户籍制度的批判,正是为了争取一种更加开化、更加平等的国民待遇,正是为了从制度上、待遇上消灭“二等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