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联名信 为何引热议
2009-11-16

2009年11月16日 09:23: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1日,安徽11名教授围绕钱学森生前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通过媒体发布了一封题为“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的公开信。不到半天,就在一家门户网站引发网友留言5000多条,名列一周新闻点击榜首。关注之高,影响之大,值得深思。

    仔细阅读这封短短900来字的公开信,其中没有尖锐的意见,没有崭新的观点,甚至连文字表达都乏善可陈,只是提出了一些几乎尽人皆知的问题。但情感上,这11名教授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深深忧虑和焦急期盼可谓溢于言表。

    因此,与其说网友是被其真知灼见吸引,不如说是对教授们的良知和责任心的称赞。人们在公开信略显激昂的文字中找到了一种共鸣,呼应了他们对教育的批评、呼吁和期待。

    网友留言短则几十字,长的居然上万字。有关于基础教育问题的揭示,有对高等教育弊端的抨击;有给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有对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呼唤;有对高校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愤怒,有对科学精神渐行渐远的感叹。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教育的发展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教育有这么多的担心和意见?应该清醒地看到,主要是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不能适应国家对杰出人才的需求。

    今年以来,随着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学术大师相继辞世,人们在缅怀悼念的同时,往往发出“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世间再无钱学森”的慨叹,触发一些人对当前教育的悲观情绪。无论是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向新任教育部部长和教育界同仁慷慨陈词,或是网友对此事的积极跟进,无不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现状强烈的危机意识。

    如何对待这样的危机意识?应从中看到未来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希望。因为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普通百姓,如此多的人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为教育献计献策,本身就构筑了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本已初步起草完毕。如何培养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创造性人才,如何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最广泛地吸取公众智慧,凝聚公众力量,获得公众的支持。有关部门当正确触摸时代脉搏,明智回应民心民意,从中汲取教育改革的不竭力量。(记者姜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