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三代"的人才观是一种无知
2009-11-14

2009-11-14 11:02 来源:红 网 作者:黄陈锋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人才观出现了一种畸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本科学历”(这已经涉嫌学历歧视),还加上了“名牌大学”、“211院校”等前缀。遇到博士,某些用人单位还要“查三代”,即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是否都毕业于名校,如果有一个环节不是名校,博士也将惨遭淘汰。案例层出不穷,近日第一学历是大专的博士冯勤(化名)应聘哈尔滨理工大学,简历被拒收,它不过是无数学历歧视现象中的普通一例。

  一所大学招聘讲师,不严肃看看人家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价值几何,就盯着母校是否出名,显然是偷懒的也是很贱的人才观。高考成绩决定了第一学历的成色,如此看重第一学历,等于基本上否认了后续努力的价值;此外,对本硕博每个阶段都要求名校毕业,不仅表明用人单位有着异常执着的名校崇拜,还表明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方面的无知与狭隘。

  高学历人群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还遭到就业歧视,但他们或早或晚总会找到称心的工作,而更低学历的人群在这种低贱的人才观面前,只会受到更激烈的学历歧视,从而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这等于无端剥夺了低学历者公平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一个社会整体进步的动力,来自于公平有序的阶层流动,等级森严的学历歧视显然阻塞了底层居民上行的合法道路。一旦正常的上行路径被堵塞,人们将会尝试通过非正常的途径来达成,而这,常常导致犯罪。

  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首先还是要从教育界开始,如果教育界的各种就业歧视不能被打破,那么教育界还有什么资格指责其他领域不够公平公正,没有给毕业生应有的竞争机会呢?

  民国时,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寅恪后来位列清华国学门的四大导师。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在就业上的学历歧视与今为烈。教育界人士,谁个不知学历“查三代”之无聊与虚妄?但遇事时,哪一个能说句公道话呢?谁个不知大学在当下中国,其“国家单位”的属性似乎远较“教育机构”为大?纵是有人肯说这话,还有从善如流的大学校长吗?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