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08:55 合肥在线
一笑一哭,两天来,来自阜阳农村爷孙俩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初冬,面对逼近零度的天气,人们穿上厚厚防寒服的同时,并没有包裹住内心炽热的情感。这两天,不断有爱心人士或来到小浩杰的床头,或委托他人捎上心意和祝福,或给本报打来热线咨询如何捐助。截至目前,收到的钱款已有4万余元。
但随之而来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除去现阶段的医药费,剩下的捐款,幼小的浩杰和不识字的爷爷如何才能让其发挥最好的价值,真正尽其所用?
“我和记者是亲戚,都姓‘好’”
“这娃的手、腿都是肿的,其实只是皮包骨头,哪里有肉啊。”昨天上午,省城一位好心人来到小浩杰的床头,爷爷撩起孙儿的袖口、裤脚,“一按就陷下去了。”爷爷说着说着眼睛就红了,好心人一边看一边摇头。
此时,坐在床头的小浩杰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啃着鸡腿。“一天多没吃饭了,医生也不让吃。”事实上,他自己也是连续几天吃不下饭了。
“你要保重身体,还要带好娃。浩杰你要听医生、护士的话,乖乖治好病。”这位好心人之前向爷孙俩捐助了5000元,这些钱一部分将作为他们的生活费,另一部分将用于将来的治疗、保养甚至是浩杰上学。
好心人临走前,一直愁眉不展、一声不吭的浩杰突然抬起头问了一句:“你叫啥?”“我姓‘好’,和你这两位记者姐姐都姓‘好’,我们是亲戚,所以他们一说你的事情,我就过来看你了。”
“还有什么可以帮助他的”
“我是淮南的,看了晨报的报道很感动,真的想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浩杰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
“浩杰是在儿科的7床么?我要去看看他,什么时间可以探望?”
“现在医药费够了吗?我还想再捐点钱给他将来的治疗和读书用。”
……
这样的关爱我们无法一一列举,还有很多人没有通过我们,而是悄悄地来到病房,捎去他们的爱心。
“昨天晚上(12日)10点多钟了,还有一对年纪轻轻的夫妻,给了他们一个厚厚的信封,还有棉衣、玩具什么的。”浩杰对面床铺的一位阿姨说,“今天(13日)早上你们没来,还来了两个人,都送了东西。”
“呜”的一声响,小浩杰玩的遥控警车动了起来,此前闷闷不乐的他又咧着嘴笑了。旁边还放着一个直升飞机的玩具,拥有飞机坦克的愿望不再是他倚着墙的梦想了。
无论是捐款还是捐物品,哪怕是看一眼、表一份心意,正如一位先生所说,每一个关心这爷孙俩的人,也许都在心里发问:“还有什么可以帮助他的?让他身体健康,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剩余的钱怎么用”
“早上,我本来是想把钱给医院,作为他的治疗费用,结果被告知,现在他的医药费基本够了。”那位姓“好”的人说,这让他一下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爱心总还是要传递给他的。”最后经协商,这位好心人将钱暂交由本报托管。
“除去医药费,剩余的钱怎么用?”随着爱心人士的不断捐助,现阶段,小浩杰的医药费已经足够了,爱心款用在何处、何人监督,才能释放出它全部的温度呢?
爷爷说,一定要利用好钱,把孙儿的病治好。“我们跑来,就是想把病治好,娃的病治好什么都好。剩余的钱再还家里的债。”
据医院方面介绍,小浩杰目前虽处于肾病综合症的急性发作期,但这种病即便治好症状,出院后也需要投入很多去养护。“三分在治,七分在养,如果他将来回家稍不注意,比如吃了不好的东西或者药没跟上,很容易感染,那还是要住院治疗,这个病是慢性病。”省立医院儿科护士长程桂枝说。
捐助过的好心人建议:“将来可以把钱放在爷孙俩家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让当地有声望的长者去监督这笔钱,需要用的时候通过长者的首肯,和相关人士讨论,再拿出来。”
如果你关注爷孙俩,如果你对此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欢迎你拨打本报热线0551-4249555发表意见和看法。
我们和你一样,期待着为爷孙俩的未来支一支招。
见习记者 张沛 张琦娟
(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张沛 张琦娟)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