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恐惧症”是进步
2009-11-11

2009年11月11日 10:26:57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中国当前政务公开水平已明显改善,但往往赶不上公众胃口的迅速扩大;个别部门或官员害怕信息公开,处处遮遮掩掩,患上“信息公开恐惧症”。最新一期《人民论坛》刊载系列文章,剖析“信息饥渴症”。文章指出,网络时代,信息的不及时、不公开,“犹抱琵琶半遮面”,将使基层政府自身形象很快被妖魔化,给政府的合法性带来致命的损害。(中新网11月9日)

    所谓“信息公开恐惧症”,至少隐含着两层涵义:一是公众关于信息公开的监督意愿合情合理;二是被监督者出于种种牵强附会的理由,不愿或害怕公开信息,终其根本则是担心一旦公开,公的方面可能带来工作难度,私的方面可能对自己产生某些不利影响。正是由于信息公开需求与供给出现较大落差,这才导致一些基层干部心生畏惧,面对网民咄咄逼人的监督诉求,要么王顾左右而言他,要么干脆保持一脸沉默,静待网民关注热度自然冷却。

    有必要指出的是,网民关于信息公开的监督意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同样强烈,只是未必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一些敢于仗义执言者甚至也曾尝试借助司法途径提起诉讼,但鲜能达成网络监督那般声势。尽管是正儿八经的官司,被监督者却常常表露出一副漫不经心的傲慢之态,让公众彻底明白何谓“胳膊扭不过大腿”。终其根本,过于强势的政府掌握太多社会资源,相比之下,现实生活中的监督者个体人微言轻,一般情况下很难撼动基层政府这棵大树。

    例证信手便可撷得。南阳市民王清因为要求政府部门公开“三公”消费信息,结果反被当成间谍,“家门口常常出现一些可疑人员”。深圳“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组织成员李德涛在向上海提出公开预算要求后,上海财政局却以预算属“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因为王清本人直接向当地领导写信,这才得以解脱;后者则因舆论和网络的高度介入后,事件结局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表明,一般情况下的一般途径,公众关于信息公开的呼声很难走进被监督者的视野。

    时下,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步伐与公众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弥补这个缺口,需要相关制度积极跟进,需要一定的时间“进化”,而制度的积极跟进,离不开执政者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更离不开体制外公众监督的外力制衡施压。否则,信息公开难免步履蹒跚,有形式无质量。

    基层政府官员怕信息公开的心理,虽然有些不情之愿,但也折射了对监督效果的某种程度上的认同。相较于那些动辄拉大旗作虎皮,或者以权势压人、傲慢拒绝信息公开的做派,这种“恐惧症”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恐惧症”转变为促进信息公开的有益动力,而不是变成想方设法堵塞公众监督诉求的权力“杀威棒”。(几又)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