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行医行吗?
2009-11-06

2009年11月06日 09:01: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央视《经济半小时》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正在进行一场论争,起因是本院一位教授因腰疼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却死在手术台上。抢救过程中有在校学生参与,且其操作被疑与患者死亡有关,并因此闹上法庭。自家教授因小病治疗,死在自家医院,其实原告与被告,都是医院的自己人。媒体报道后,医院在其官网上以“组织”名义,郑重声明指责“报道内容失实、断章取义”,且在没有公布事实的情况下,指责记者时用了“丧失职业道德”“无耻”等激烈言辞。如此不同寻常的举动,再一次引起人们关注。

    客观分析双方力陈的事实,真相从层层迷雾中,渐渐浮出水面。在“教授之死”的事件中,是否能得出“非法行医”的结论确有争议。可在随后央视记者暗访的过程中,确实发现该院存在见习医生在指导老师不在的情况下,擅自开具处方的行为,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在无照驾车,都要拘留。开方治病,人命关天,那上述行为是否就能以“批评教育”这样的处理,轻描淡写带过?

    同时,类似的现象在当前的医院、尤其是大医院中并不鲜见。记者有一位同事曾入住位于北京的某全国顶尖医院,诊治的多是外地来学习的、来交流的地市级医院的医生,而本院医生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尤其是主任级的更是一周难见一次。更奇怪的是,还没见医生长啥模样,分诊台的护士就给开了一大堆做检查的单子。患者禁不住疑惑,这能代表医生吗,这病到底谁给我治?

    患者慕名而去,医院治疗却是徒有虚名。知名医院的收费水平肯定与普通医院不一样,而患者花着三甲医院的钱,自然希望得到的是“名医”的星级服务。如果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衡量,这种“顶包”的做法,疑似是在提供虚假服务的欺诈行为。

    我们深深地理解“传帮带”对培养医生是必要的,但老师不能因为有了助手就变身“甩手掌柜”,该教的时候还是得教,该在的时候还是得在。问题不在于学生、不在于来学习交流的医生,问题在于医院管理。

    最后还有个问题,本院医师都上哪去了?千万别是忙着到各地出诊走穴、出国“交流”、出成果发论文了吧。但愿这是多虑。(评论员刘晶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