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04日 09:16:4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在河南郸城县一些地方,竟有不少人神秘“被死亡”。记者调查的一个1800多人的行政村,就有300多老人户籍被注销,至今仍有200多人没能恢复。据调查,这些村民的户口是1998年被村里注销的,当时村里为了截留村民上缴的提留和集资款,就把这些老人的户口按照“死亡”上报到派出所。(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
户籍是公民的最主要的身份凭证,哪怕是只出趟远门,就会知道户籍和身份证明的重要。旅行求学、进城打工、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户籍证明。户口被注销十多年,这些村民竟然最近才发现,这首先反映的是很多农民真实的生存状态:这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也没有证明自己身份的需要。把他们上报“死亡”的村干部,可能也觉得他们根本不会用到这些。除了生与死,他们跟政府和社会基本不发生联系,能够表明他们生命存在的,或许只是一个户籍数字──现在连这个也被一笔抹杀了。
除了证明一个人的存在,户籍之上附着的是各种公民权利。一个大城市的户口之所以抢手,主要体现在能够凭此领取养老金,办理医保,享受各种福利和救济、甚至子女上学等。长期以来,农民对户籍不太在意,甚至身份证都“懒得办”,说明他们可以藉此获得的东西太少,基本上可有可无。没有退休金,没有医疗和养老保险,生活困难者也无法获得救助,更不要说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村民“被死亡”新闻的发现,也是因为权利的逐步“回归”。目前,随着国家开始反哺农业,各种惠农政策不断推出,农业税和各种提留被免除,农民种粮还可以拿补贴,农村也开始有了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这些农民权利和福利的获得,都要以户籍为依据。
“被死亡”事件还提醒我们,这些基本权利和惠农措施要真正落实到需要的人身上,必须防止类似“被死亡”一样的截留和挪用。(丁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