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晚上11时许,在上海一家公司上班的周小姐加完班准备回家,在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车停下,一看后车窗上贴的是蓝色的标贴,挥挥手,让车走了。连续拦了四辆出租车后,周小姐终于上了一部还贴着红色标贴的出租车,“坐‘红标’的车回家能比‘蓝标’的省十几块呢,月底之前我会尽量都坐‘红标’的车。”
周小姐所说的“红标”车是指仍然按照原来的收费标准即起步价11元收费的出租车,而从10月11日起,沪上4万多辆出租车的车窗上开始陆陆续续换上蓝色的“起步价12元”的标贴。为了应对油价压力而再次启动的运价油价联动机制,能否达到预期的消化高油价的目的?

乘客、司机压力同增加
“该打车的还是会打,习惯打车的人不大会因为一元钱的涨价而改变出行方式,不过长距离的客人可能会少。”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司机黄师傅得知涨价后说。
情况也确实如此。一些长距离的乘客开始选择“打短车”,用“出租车+公交”的方式规避交通成本的上升。
根据此次上海发改委与物价局公布的调价方案,超起租里程单价也由每公里2.10元涨至2.40元,整个运费上涨了约10%。而对于长距离乘客来说,涨价的幅度更为明显。原本20公里里程的车费在57元左右,而涨价后,上涨了将近10元,对于很多乘坐出租车上下班的白领来说,每天的成本上涨都在30~40元,而夜间11点以后打车的成本则提高得更多。>>>>>>阅读全文
“旱涝保收”的出租车公司

“其实我们最希望的还是‘份子钱’能降下来,这样我们司机和乘客都能少些负担。”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每月“份子钱”在9000元左右。早在2009年年初的上海人大会议上,列席会议的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就曾直言:“一辆出租车一个月9000多元的‘份子钱’里,有2000多元要支付公司的管理成本,这不合理!”
而问题是,不仅是“份子钱”的组成饱受争议,按照先行的定价机制,运价与油价直接挂钩,也就是说,不论油价涨跌,“份子钱”将雷打不动。
那么,这个先行的定价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呢?>>>>>>阅读全文

定位缺失与司机之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机制迟迟未能引入,或许正和出租车行业的定位缺失有关。
“从全世界发达城市来说,出租车都不是普通的公交出行方式,很多地方甚至是奢侈的消费,只有有急事或特殊需要时才会乘出租车。”上海锦江出租车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国表示,目前我国的出租车定位并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其深层次是行业定位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出租车行业定位仍很尴尬,如果定位是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那么许多公交所应享受的政策就应惠及,运营成本将降低,运价也应保持低位;如果定位为市场化产品,价格就要以市场机制为主。目前因出租车调价出现“纷争”,主要还是这个问题难以厘清。>>>>>>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