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09:0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机制迟迟未能引入,或许正和出租车行业的定位缺失有关。
“从全世界发达城市来说,出租车都不是普通的公交出行方式,很多地方甚至是奢侈的消费,只有有急事或特殊需要时才会乘出租车。”上海锦江出租车公司副总经理吴晓国表示,目前我国的出租车定位并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其深层次是行业定位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交通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出租车行业定位仍很尴尬,如果定位是公共交通的组成部分,那么许多公交所应享受的政策就应惠及,运营成本将降低,运价也应保持低位;如果定位为市场化产品,价格就要以市场机制为主。目前因出租车调价出现“纷争”,主要还是这个问题难以厘清。
上海公交车和轨道交通在近年保持了稳定的价格,还通过交通卡实现了2小时内的换乘优惠。10月15日,针对近期地铁会随着出租车运价上调而上调的传言,上海地铁有关方面澄清:近期地铁票价肯定不会上涨,管理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如何降低市民的出行成本。
僵硬的定价体制不仅给乘客带来了负担,同样也是出租车司机的心头之痛,他们将直接面对运价上调带来的客流量减少以及乘客可能产生的误解。因为,与油价相比,司机每月上缴公司的“份子钱”占了运营成本的大部分。据统计,按干一天休息一天计算,上海出租车司机每人每月缴纳费用约为9620元,远远高于司机自身的收入。
“(打车)价格涨了,收入怎么变还不好说。但十几年没变的‘份子钱’降下来,才能让我们真正赚到钱,运价跌了都不要紧。”一位有16年驾龄的的哥告诉记者。 (实习生 黄世瑾 肖文杰 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