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09:0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旱涝保收”的出租车公司
“其实我们最希望的还是‘份子钱’能降下来,这样我们司机和乘客都能少些负担。”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每月“份子钱”在9000元左右。早在2009年年初的上海人大会议上,列席会议的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局长孙建平就曾直言:“一辆出租车一个月9000多元的‘份子钱’里,有2000多元要支付公司的管理成本,这不合理!”
而问题是,不仅是“份子钱”的组成饱受争议,按照先行的定价机制,运价与油价直接挂钩,也就是说,不论油价涨跌,“份子钱”将雷打不动。
那么,这个先行的定价机制是如何产生的呢?
2006年4月17日,上海物价局召开“建立本市出租汽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听证会”,20多名代表包含乘客、出租车司机、企业、专家等不同人群。
2006年5月9日,上海市物价局、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发布了听证会通过的出租车运价油价联动机制。根据通知内容,机制强调“调整运价只用于消化油价因素”,“不用于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根据通知,起步价调整公式为:每车次运价(起步费)调整额=(报告期平均油价—基期平均油价)×油耗量/车次
起步费直接与油价挂钩,超起步公里的单价亦是如此。定价机制的基本原则是“体现企业、乘客和驾驶员合理分担”,但出租车公司的成本并没有在这两个公式中体现,“份子钱”也不受油价波动的影响。
因此,上海一家出租车公司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营收不会受到油价等市场因素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这种畸形、非市场化的机制下,出租车公司没有任何动力降低自身运营管理成本,一旦油价等外部因素出现变化,就直接将成本转嫁出去。所以,要有效消化出租车运营成本的上升,其实最应该对不合理的垄断体制开刀,引入灵活竞争的市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