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04:42 南方都市报

漫画:邝飚
来源:新浪网
尽“莞”谈(角度影响深度)
盗贼力求博取社会同情,极力呈现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状”,而“为他人着想”的实质,依然是为了降低失主报案率,减少“不必要”被抓的风险,还有一点戏谑的味道,以便于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10月3日被盗的钱包,前日中午被匿名寄回,所有银行卡和证件俱在,但里面的2500元钱不翼而飞,让失主张先生更惊奇的是,对方选择的是“包到付费”,他不得不再出10元邮费(见昨天本报)。
看到这个新闻,莞尔一笑之后,总会想到“盗亦有道”这个成语。有网友戏称应该给其颁“盗亦有道”大奖,但这是“泛道德化”的想法,细细考证,“盗亦有道”一语出自古代大盗头子盗跖之口。不过,这里的“盗”不是指道德,而是所谓的“知可否”,即偷盗的时机和方法,比如什么时机下手,对什么样的人下手等,对于“无间道”的窃贼而言,循规蹈矩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是“小盗”成“大盗”的必修课。
窃贼讲究“善后”,能够寄回没有利用价值的证件,客观上帮助失主减少点“堤外损失”,甚至还算有点“善心”,能够保持这样“儒盗”的风度,自然给人面目可爱的形象,但哭笑不得之余,不能“泛道德化”。事实上,这样的盗贼毕竟少之又少,或者说偶尔为之,类似事情一再成为新闻就是明证,但盗贼不劳而获为人们所唾弃,采用既冒犯又掌握分寸的策略和艺术,与公众认可的社会道德离题万里。更重要的是,盗贼力求博取社会同情,极力呈现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状”,而“为他人着想”的实质,依然是为了降低失主报案率,减少“不必要”被抓的风险,还有一点戏谑的味道,以便于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事实上,忽视“道”的迷惑性,还颇具一定的社会基础。比如,采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流寇战术,经过精心打扮后的“山寨产品”,本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劣,就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如今加上“文化”的后缀,反而成了反垄断的“战士”,变成了让人同情的“盗亦有道”,甚至光明正大、合法地招摇过市,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典范。□ 楚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