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的迷惑性
2009-10-15

2009年10月15日04:42 南方都市报

漫画:邝飚

来源:新浪网

 

  尽“莞”谈(角度影响深度)

  盗贼力求博取社会同情,极力呈现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状”,而“为他人着想”的实质,依然是为了降低失主报案率,减少“不必要”被抓的风险,还有一点戏谑的味道,以便于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10月3日被盗的钱包,前日中午被匿名寄回,所有银行卡和证件俱在,但里面的2500元钱不翼而飞,让失主张先生更惊奇的是,对方选择的是“包到付费”,他不得不再出10元邮费(见昨天本报)。

  看到这个新闻,莞尔一笑之后,总会想到“盗亦有道”这个成语。有网友戏称应该给其颁“盗亦有道”大奖,但这是“泛道德化”的想法,细细考证,“盗亦有道”一语出自古代大盗头子盗跖之口。不过,这里的“盗”不是指道德,而是所谓的“知可否”,即偷盗的时机和方法,比如什么时机下手,对什么样的人下手等,对于“无间道”的窃贼而言,循规蹈矩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是“小盗”成“大盗”的必修课。

  窃贼讲究“善后”,能够寄回没有利用价值的证件,客观上帮助失主减少点“堤外损失”,甚至还算有点“善心”,能够保持这样“儒盗”的风度,自然给人面目可爱的形象,但哭笑不得之余,不能“泛道德化”。事实上,这样的盗贼毕竟少之又少,或者说偶尔为之,类似事情一再成为新闻就是明证,但盗贼不劳而获为人们所唾弃,采用既冒犯又掌握分寸的策略和艺术,与公众认可的社会道德离题万里。更重要的是,盗贼力求博取社会同情,极力呈现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状”,而“为他人着想”的实质,依然是为了降低失主报案率,减少“不必要”被抓的风险,还有一点戏谑的味道,以便于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事实上,忽视“道”的迷惑性,还颇具一定的社会基础。比如,采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流寇战术,经过精心打扮后的“山寨产品”,本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劣,就是侵犯知识产权的盗版,如今加上“文化”的后缀,反而成了反垄断的“战士”,变成了让人同情的“盗亦有道”,甚至光明正大、合法地招摇过市,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典范。□ 楚峰秀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