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08:08:42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9月13日至9月19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到今年,“推普”活动已走过了12个年头。
从官方主导到全民参与,从以学校为中心到政府、新闻媒体和窗口行业广泛铺开。对于推广普通话,支持与质疑之声兼而有之。有人担心,全民皆讲普通话,是不是会挤压方言的生存空间?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普通话推广逐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正折射出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折射出国家的和谐进步。


2009年9月11日,青岛市吉林路小学“推普周”宣传活动启动,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了朗读大赛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测试,以检验普通话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果。9月13日至19日为我国第12个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本届“推普周”的主题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10年前,我们做普通话测试时,趣闻很多。比如有人把‘局长’说成‘脚掌’,有人坐那儿憋了半天,脸涨得通红,可就是说不出一句来,还有人说一句普通话,夹一句方言。虽然按规定,作为普通话测试员,我们不能嘲笑被测试者,但是在那种情形下,偶尔也会忍不住。”蒋朝晖说。
蒋朝晖是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之一,现在贵阳学院任教,回忆起最初参加普通话测试工作时的场景,她仍记忆犹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自1998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被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国家颁布实施通用语言文字法。今年“推普周”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最开始,推普工作难度很大,很多人都在质疑‘普通话也要学吗’?现在,主动学习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重心也从学校向政府、媒体、服务等行业全面铺开了。”蒋朝晖说。
蒋朝晖曾培训过一位官员,“他经常参加全国性会议,满口贵州话,交流不畅,甚至总觉得被人嘲笑,以至不太敢在公开场合发言。后来托人找我辅导普通话,每晚将文件一式两份打印,一份标上拼音,一份测试朗读。苦练了半年多,居然达到了二级乙等水平”。
据记者了解,眼下在贵州的一些传统方言区,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已经成为文化品位的象征,培训普通话的学校招生日益火爆。
“在贵州,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习普通话的愿望越强烈。经常有农民告诉我,他们要和外省客商做生意、要发家致富,必须会说普通话。贵州人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大多数都已达到别人听得懂的‘及格’水平,这也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目标”,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邱富常说,“我估计,再过5到10年,随着国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全民皆‘普’或可期待。”
全民皆“普”之后,方言何去何从?

2008年9月16日,学生们在“说普通话 从我做起”的条幅上签名。新华社发

2008年9月16日,老师向“小小推普员”讲解说好普通话的意义。当日,河北邢台第十中学开展“说普通话 从我做起”活动,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并倡议学生家长说普通话。我国自1998年起,把每年9月第三周定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8年的主题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新华社发
然而,也有人担心:普通话的推广,会不会挤占方言的生存空间?全民皆“普”之后,一些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方言会不会因此而湮灭?
据了解,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电视剧的语言(地方戏曲片除外)应以普通话为主。近日,广电总局再次发出通知:电视剧所用语言应以普通话为主,原则上禁用方言。
正在上映的国庆60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中,传统上本该讲方言的老一辈开国领袖毛主席、周总理等,都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这样的变化,在网上引来不小的争议。
有反对者认为,推广普通话没错,可也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而支持者则表示,为了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可以选择方言,但每个角色都说方言就让人难以接受,毕竟普通话还是主流。
“作为80后,以前看过不少领袖说方言的影视作品,听他们说普通话,是有点不习惯。不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可能再强求演员的形似,把故事讲好,把人物的精气神演出来才最重要。”贵阳的王女士观看《建国大业》后认为,领袖说普通话表现出的气度彰显了大国风范。
近几年,在主流影视剧之外,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方言情景短剧和娱乐节目一度占有相当份额的本地观众群体。
“方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可现在能说一口字正腔圆贵阳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地方台一些电视节目里的方言也变了味。”贵州著名方言曲艺表演艺术家卜小贵对方言艺术生存现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据他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贵州方言曲艺表演的市场空间急剧收缩。现在除了贵州省黔剧团和少数文艺团体还在排演,方言曲艺节目已很少有人问津。即便是电视上的方言节目,空间也在被压缩。
“不懂方言就很难理解和融入方言曲艺,所以受众主要是本地人。如果贵阳人自己都不重视保护我们的方言,有如花灯戏、黔剧等会慢慢消失,难道要让后人把方言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抢救吗?”卜小贵说。
对于卜小贵的担心,蒋朝晖则认为,推广普通话搞了这么多年,老百姓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仍然是方言。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人们往往按照思维习惯选择最方便的来使用,“方言的变化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绝不会被取代”。
普通话地位提升凸显经济需求

在2008年9月14日至20日我国第11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到来之际,在老师的带领下,河南新密市市直二小的同学们在进行推广普通话的宣传。(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杨雪静 摄)
蒋朝晖记得,有一次去黔东南的一所小学检查,那个班只有8个学生,但老师授课仍坚持说一句苗语、再说一句普通话,“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不会说普通话,就很难走出大山,就可能一直贫穷下去。交流是学习语言的需求动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张继波指出,语言背后,也有其经济的隐性推动力,比如,“近年来,南方语系的崛起,正是经济发展在文化层面的体现”。
蒋朝晖发现,南方语系与北方语系在不断地相互融合,个别词汇和语音上的相互渗透尤其明显。“过去,普通话标准发音中有轻声和儿化音,现在很少见了。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越来越受到南方语言的影响,某些发音舌位发生了前移,更方便发音。”
她认为,正因为普通话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相互交流中完善,才能为全民所“普及”。
“推广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之间并不存在冲突。推行普通话是国家的利益和意志,是要求民众在该说普通话的场合必须说普通话,私底下或其他场合的交流,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不会因为说普通话的人多,就要排除和消灭方言,恰恰相反,国家正大力研究、保护方言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双语教师等。”邱富常说,“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不是一句口号,是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文化素质提升的。强调“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就是要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卜小贵的贵阳话水平恐怕没有人怀疑,可他也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他认为,方言是自己表演的工具,普通话则是他跟外地曲艺家们交流的工具。
“前不久,我收了一个学过两年汉语的美国徒弟,我们就是用普通话交流。”卜小贵说。
有媒体报道,新加坡领导人表示,汉语普通话将成为其“主导”性语言,他们正在积极地鼓励民众学习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此,张继波认为,汉语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升是同步的,面对国外兴起的汉语和普通话学习热,国民更要在交流中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应对,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