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焦虑与武大丑闻
2009-10-13

2009年10月13日 09:20:15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上周,诺贝尔奖陆续颁发,国人不得不无奈地重演对获取诺奖的集体性焦虑。与此同时,百年学府武汉大学的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而被捕。有网友称:“整个武大都传遍了,真是大快人心!”(《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

    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细究却有某种深刻关联。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这显然不是一句科研投入少、条件装备差和欧美偏见能搪塞过去的,恐怕还得归咎于本土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而创新能力弱的根子则在于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追求真知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的韧劲、宽松自由的环境……

    东邻日本迄今已有16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其中13人出自自然科学领域。韩国只有金大中总统曾获和平奖,因此,韩国教授们自嘲地称其为“13∶0现象”,认真地跟踪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在诞生了3位诺奖得主的日本“地方大学”名古屋大学,钻研一个课题达30年之久的教师比比皆是。而较之于名古屋大学教授的埋头“挖深井”,韩国的大学竞争激烈,教授们极少有精力和情趣去做这种长线的、很难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基础研究。

    不赶时髦、潜心研究,这或许只是日本科学家屡获诺奖的原因之一,真经一定还有很多,每一条每一款都值得本土科学界和教育界借鉴和学习。不过归结起来,恐怕离不开文化这个根。

    国内大学的现状难以让人乐观。申请项目、接待评审、归纳结题,科学研究的哪一个环节不充斥着对教授们公关能力、社交能力、人情世故能力的考验?只因为科研项目及其评价大权操控在管理部门手中,或被关系与门户左右,而恰恰缺少具有高度公信力的真正的学术评价。在国内大学,仅仅当教授是不行的,还得身兼一官半职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流风所及,重要的科研课题往往都被大学官员领衔,各类资源也被掌控在官员手中,以至于出现某高校40多名教授竞聘一个处长的丑闻来。

    官场文化与市场文化在国内大学甚嚣尘上,学术文化反而退避三舍。人人都忙着争项目、发文章、拿奖励,大家都抢着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和上下讨好的表面文章,再不济的干脆干起剽窃造假的勾当。还有多少学者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念学术经?我们的大学又能为潜心学术的学人留下多少不受污染的空间和土壤?

    回到“武大丑闻”上来,为什么学校三、四把手被捕,师生们会觉得“大快人心”而不是“引以为耻”?有教育专家评论说,这说明师生们对其做法早已看不惯却无能为力。这从根本上表明大学领导的选拔、评价与监督,师生大多无权知情、无权参与,这是官场文化对学术组织的最恶性的介入。而个别领导放弃学者操守、教育理想,实在是现实大学管理制度的某种必然,也加速了大学的教育与学术堕落。

    或许我们该把灼热的目光从对诺奖的焦虑和期待上暂时挪开,而去注视一下大学官场文化与市场文化泛滥所导致的学术堕落。只有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的大学才能回归正途,诺奖才有可能在不期然间悄然降临。(卢荻秋)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