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品牌价值跌落背后
2009-10-10

798品牌价值跌落背后

作者:黄离

  步入798就仿佛置身一部时空交错的科幻电影,这里烟囱林立,管道纵横,厚重的“包豪斯”式厂房错落有致。在那些斑驳的砖墙上,满是张扬着想象力的涂鸦,素朴的车间里,挂满了灵感四溢的绘画,摆满光怪陆离的先锋艺术品,千奇百怪的画展、影展、实验戏剧每天在此上演。这里,既有老工人难以割舍的旧梦,也有先锋艺术家为之遐思的未来。

  北京文化品牌雏形

  在10多年前,这里不过是一个废弃的旧厂,如今却变成了以一时尚文化社区。据悉,798是718联合厂的简称,早在1952年,110多万平方米的工厂开始筹建,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建成了在中国仅此一座的工业建筑珍品——“718联合厂”。

  19世纪80年代后期,亦如许多国营工厂一样,798没有逃脱衰落的命运。直至上世纪初,80%的钢材停止生产,工人也从2万人减到4000多人。为给职工开工资,工厂将一部分厂房出租。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以每天每平方米3毛钱的低廉租金在北京酒仙桥4号租用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作为雕塑车间,接受政府委托制作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群雕。雕塑工程完工后,翻模工罗海军续租了这个空间,把它做成一个向艺术家开放的雕塑工厂。此举开启了798从厂区走向艺术区的先河。

  此后,美国人罗伯特的艺术书店、黄锐的个人工作室、日本“东京艺术工程”画廊陆续开张,“798”初现雏形。2002年9月,一直在寻找创作空间的徐勇发现了这个地方,“就好像做梦一样”,他在惊喜中一举租下了1700多平方米的厂房。随后,设计师林青、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等人先后搬了进来,各类主题风格的展览也随之展开。

  2003年4月“798当代艺术展”显示了798艺术区的雏形。前卫的主题,另类的创意,夸张的设计,凸显了798蕴涵的与众不同的意识形态,北京的新文化也开始受到重视。2004年的第一届“光、音/光阴”艺术节更是让798风光无限。艺术家们向世人展示了视觉艺术、现场音乐、舞蹈、戏剧、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作品,吸引了大批的媒体记者和中外参观者,本来安静的798变得热闹非凡。艺术区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类型的展览展示活动,多为开放性的,观众可免费参观。以同样的活动方式,798的艺术节在3年间的参观者人数从8万人增长了一倍。谁都无法想象,一个民间组织“开采”的艺术区在几年内如此迅速地完成了一种规模的扩展和向一个文化品牌延伸。

  先锋艺术带来的浮华

  2003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世界城市TOP12”,北京798的空间重塑所代表的新风格得以入选。《纽约时报》称“北京东郊出现了当代艺术SOHO区”,将这里与美国纽约当代艺术家聚集区SOHO区相提并论。法国《问题》周刊也刊登了名为《新北京已经来临》的文章,认为798的出现是中国正在苏醒的标志之一。用英国当代艺术中心前任总监Philip Dodd的话,“798已经成为朝阳区最大最重要的品牌之一,从伦敦,到纽约,到巴黎,每一个关心艺术的人都在谈论798。”

  现在的798内,个人工作室、艺术公司、画廊、酒吧、健身中心等机构一共200多家,徐勇说:“除了那些还在生产的车间,每一寸能租的地方都租了出去。”同样是北京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力地带,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什刹海、中关村相比,798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升温到沸腾的过程。

  798大山子艺术区品牌的形成,使它成为崇尚时尚商家的首选,画廊、酒吧、餐厅、书吧、服饰店等都以独特的经营思路进入798,各大国际品牌如索尼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法国靡西、意大利DIOR、欧米茄、宝马汽车等都在这里进行宣传推广活动。甚至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世界三大珠宝商之一意大利著名品牌格丽,他们的分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时,开幕式也选在798举行。

  历史的脉络和现代时尚的气息开始交融,798迈入了商业领域。七星物业见此也开始加大了管理的范围和力度,在短短的时间内,租金一路攀升,从0.3元/平方米到现在的2.5元/平方米一天。艺术家们开始对798望而却步。社会各界也开始针对798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艺术、社会和人文重新进行讨论与审视。

  政府介入:福兮?祸兮?

  798的迅速上升,带动了地价上涨,引发了土地产权所有者七星集团与艺术家们的矛盾。艺术区的土地使用权属于798工厂的七星集团,厂方屡次想收回土地进行地产开发,这就意味着这里聚居的艺术家们必须迁出。矛盾被媒体曝光后,从2004年7月以来,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先后对798进行过明察暗访,最后于形成了谨慎的积极态度,即“看一看,管一管,论一论”。

  2007年初,北京市政府提出未来五年启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意产业将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北京首批确立的10个文化创意产业区中,“798艺术区”赫然在列。其实早在2006年1月15日,在北京市发改委向两会代表下发的材料中,798艺术区就已被列为北京已形成的6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而艺术家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的心情是又希望政府管,又不希望政府管,其实挺矛盾的。”提起798艺术区被列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事,798最大的展示空间“时态空间”的老板徐勇如是说。798艺术区内的艺术家大部分抱着和徐勇一样的矛盾心情。一直在为798奔走的李象群教授在798也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十分担心政府管得过度让艺术区失去活力。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说,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政府要做的就是尊重创意本身的规律,维护这种多样性。是否硬性地造出一个园区并不重要,在创意产业上,民间永远走在政府前面,关键是不要用一厢情愿的单一规划来取代多样。中关村之所以相比以往丧失活力,就是政府将高科技园区理解得过于单一,认为只是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场所,没有居住、餐饮等其它元素,因此难以形成氛围。

  李象群对798的未来想法很多,在他自己所做的远景规划中有一个详细的列表,从改善道路交通到兴建公厕、绿化带,从统一指示标牌到建立艺术交流的信息平台都有涉及。他希望政府能在基建上给与大力支持,而不是对艺术家进行太繁琐的管理,“多服务,少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说:“艺术市场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贡献,同时还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放宽,798同美国的SOHO一样,也会走向商业,我们不反对商业化,但是,要看目的是什么,是商业本身还是自身利益。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应该委派熟悉艺术、有艺术头脑、了解艺术市场并能把握艺术市场本质规律的人来管理798的艺术活动以及艺术机构。无论是政府还是物业公司,管理者是要和艺术家有着共同理想的,而不是站在和艺术家对立的立场上去争取个人利益。如今,应该制止物业公司和艺术家相互拆台争夺利益,使这种个人利益的矛盾上升到经济利益的矛盾,让798顺应自然和谐地发展。”

  798惨遭克隆

  创意可以创造财富,特色可以求得生存。798取得的“成功”,使类似798一样的创意艺术区如同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传媒大学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认为,创意产业一定是一种城市经济,市场功能齐全的大都市,才适合发展创意产业,这是798模式推广的前提。而北京正拥有先天优势。

  如今,北京很多老工业基地都在盘算着像798那样“重生”。首钢搬迁后,原厂址的发展计划现在已经明确:以创意产业作主要内容。

  在北京四环以内,20余家市属工业企业,50万平方米的土地、厂房和工业楼宇也在等待着焕发青春的“再造”。在原北京751厂,一个拟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正进入产业与建筑风格的研讨过程。这个老厂有两千多退休及下岗职工,集团每年要划拨2000多万元资金,而创意产业园建好后,光租金一项的年收益就有7000万元。因此,751厂也希望像它的邻居一样,从创意产业中获得新生。

  “未来两年,北京城区内不会再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这些能够快速利用的厂房,正好能为创意产业在北京的发展提供空间。”北京工业促进局负责人对记者说,打造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工业企业的遗留价值。

  用艺术这个载体来让破旧的老工厂焕发青春,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一举多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北京是否真的有那么多有个性的艺术家?北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798”?当798遭到克隆,失去798的唯一性和独特性,这将是先锋艺术的幸事,还是灾难呢?我们不得而知。

  沉沦或者涅槃

  房租迅猛上涨,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地困扰着艺术家,相比现在,老租户们更怀念的是刚现雏形时的798艺术区。1995年每平米每天3角的租金。2002年,“现代书店”老板罗伯特租下798的一个回民食堂时,租金是0.65元/平方米。现在已涨到了2元以上,经过几次转租,部分厂房的租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四五元,这比市区内一些高档写字楼的价格还高,给园区内的艺术家造成很大压力。房租的涨与不涨,利益如何分配,是几年来艺术家和七星集团之间种种矛盾的根源,798艺术区占用的是七星集团而非政府的地,这也给政府的直接管理造成了难度。

  几年间,798经历了极其迅速的发展,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注目。然而,就在最近出现了两种新情况:一是一些艺术家因为猛增的房价而考虑离开,二是一些首先发掘这里的艺术家不甘只做房客,他们更想参与798的发展和规划。这就导致了作为798艺术家们的领军人物黄锐和七星集团公司及所属的物业公司产生了直接冲突。

  去年11月,七星公司决定断约于黄锐。798对黄锐的意义是深刻而重大的。他见证了798的崛起,黄锐说:“798由民间发起,一些有才华却没有舞台的艺术家和世界各地友人共同成就了798,每一次的展览,每一个主题的确立,都是思想的碰撞和提升,我们传播的是一个形象,一种意念,是当代的思想,是对人类生活品质以及内心的尊重和关怀。随着798的发展,艺术家的思维也在完善,对生活环境有了更自然的解读。但是,798的发展过于迅速,它甚至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被挤压被拉伸,从形式和管理方法上都有很大的问题。我们提倡的艺术工作室是非常自然又不乏特色的狭小空间,而不是不和谐的冠冕。我们不反对有人来管理这里,也不想抵制商家,798必然会变成商业区,但是,那必须是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打压式、强权式的治理。”黄锐厌倦了和物业的争执,已经搬往另一处工作室,他说:“在798,我的演出结束了。”

  798油画家张思勇于2005年入住798。回想起刚到798的日子,张思勇还是觉得那时的生活对艺术家来讲更纯粹些,商业成分不多,艺术家每天专心做艺术。他在3818库中拥有3个画廊,由于798的租赁合同从2005年开始变成一年期,尽管租金每年都在小范围的增长,他的画廊收入还算乐观。“798需要商业行为,艺术家也要生活,艺术和商业并不矛盾,他们是可以共存共荣的,艺术家的作品得到了认可,它对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的吸引推动了798的发展。”“我们的画廊在每年的艺术节期间会得到很好的宣传,也会有很多与国内外艺术家以及艺术机构交流、合作的机会,过去,艺术节由黄锐组织策划,其他艺术家自愿交一些钱,当然,不交的话也同样有宣传,他无疑是798艺术区的领头人。没有黄锐的参与,对798整体发展的生态是不利的,我们觉得很遗憾。”

  “798的周转期不知道要多长,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开始。早晚我们肯定付不起房租。最后贵得只有世界名牌付得起,私人小书店、艺术家都坚持不下去。”美国人罗伯特说。

  除黄锐外,还有不少艺术家也主动选择了离开,向798周边的草场地、酒厂、环铁等地区转移。艺术家苍鑫与他的几个邻居都已经在别处租下了新的工作室,将798的工作室纯粹用作展示。而他原本的室友摩根则已经完全搬去环铁。

  当豪华的旅游大巴拉来一车又一车观光游客时,当房租已然超过高档写字楼价格时,当“798”被广泛拷贝和盗版时,当以离开来捍卫艺术纯洁性的艺术家开始收拾背囊时,当倦恋这里的艺术家不得不想法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生存空间时,当艺术仅仅被当作杂耍和赚钱的工具时……798这个曾经令人心动的先锋艺术品牌,是否正悄然失去原本的味道。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