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 08:48:5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和另两名美国科学家一同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详见本报10月7日报道)这是继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去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一位华裔科学家获此殊荣。
在为同是炎黄血脉的华裔科学家喝彩的同时,我们忍不住老话重“问”: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还有多远?
我科学家何时获奖?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好久
据已发布的材料,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我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
可是我们每到诺贝尔奖颁奖的时刻,就不免有一种盼望、甚至着急。正如红网网友所说,我们不愿意在每年的这个时刻保持缄默。据说自1900年至2008年,美国已有274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占世界获奖总人数的70%以上,而其人口不到世界的5%。
《新京报》还指出了一个数字,从1901年到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有8人是华裔科学家。华裔科学家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中华民族不比其他民族逊色。
自从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给国人带来荣耀之后,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奖的问题就一再被提起。随着获奖的华裔科学家日益增多,我们依旧分享这份喜悦的同时,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越显得迫切。那么,我们的短板究竟在哪里?
科研“财力”之不足
科研要创新,财力和人力都不可或缺。没有钱,就建不起一流的实验室、买不起一流的设备;没有人,科研创新就更是一场空谈。
虽然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很大提高,但我国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仍严重不足。正如红网的评论指出,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占比,仍严重落后于美国的2.8%的比例,科研收益率也逊于美日等国。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必须加大科研投入。
体制有待创新
13亿国人自然也不缺乏聪明才智。但值得思考的是,美国的科学家常常会一辈子潜心于实验室,而我们不少科研人才在小有成就之后,就走上了行政岗位。正如《燕赵晚报》指出,青年科学家创新的鼎盛期不长,不当官不送礼就难以搞到科研项目的潜规则,虽只是个别存在,但他们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相信其创造热情、研究兴趣都会受到影响。
何以如此?《新京报》分析认为,当前科研创新体制本身就有待创新。不能让科技工作者一旦取得一点成绩,就把心思放到追逐权力上。一旦大权在握就控制了资源,同时也失去了研究的动力,再加上被行政事务耗去了大量心力,因此就没有多少精力花在专业研究上。
比诺奖更重要的是诚信
我国的科研事业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令人担忧的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科研创新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超越前人、超出时人,但这种超出是建立在诚实而非虚假的基础上。
据《法制晚报》报道,今年7月,中科协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科研人员或许可以将“责任”部分归在不合理的考评制度上,是否曾真正拷问过自己内心?所以,《法制晚报》的评论感慨,“得诺奖”或许真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铲除学术腐败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对其“严刑峻法”,而且重视正确引导学生。《解放日报》的一篇评论里就谈到,新学年伊始,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就邀请学者主讲学术道德,对新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学校这样做,希望新生从一入学就能严谨治学,形成良好学风。这一切努力,或许真能使杨振宁所预言的“中国科学家二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成为现实。(李坤晟、李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