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药物避免不了"降价死"?
2009-10-03

2009-10-03 10:25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传涛

  近日,为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公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共涉及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品。调整后的价格从10月22日起执行。与现行规定价格比,有45%的药品降价,平均降幅12%左右;有49%的药品价格未做调整;有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10月3日新华网)

  已经记不清楚这是国家计委或发改委的第几十次“降价通知”了,笔者的印象是,近乎每一年,国家计委或发家委都要管一管药品市场中的高价现象。但是,如此之多的“降价通知”,除了能反映出相关部门貌似尽职尽责的“乐此不疲”外,还恰恰反衬出了单纯降价行为的“西西弗斯命运”――但凡是被降价的药品,在市场上都很快会遇到“买不到”的现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降价死”。

  降价―消失―出现新药品―再降价―再消失,这好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运动。

  当一种商品的利润低于其他商品时,销售方自然会选择利润高的商品作为推销的重点。而普通百姓对于药品也习惯于“价格高药效就好”的惯性思维。两相作用之下,被降价的药品就会很快被市场抛弃。对于那些想买低价药的普通来说,许多降价药就无处可买。

  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在国庆前夕,在公布了零售价格在15元及以下的400余种廉价药品目录之后,已经出现了许多退出市场的药品了。“降价死”现象好像是一个铁律。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心,新降价的45%的药品,很可能也会在未来的市场上消失。找一条杜绝“降价死”现象的根本解决途径,要远远比单纯地公布几个“降价通知”更为本质。

  “降价死”是我国药品市场的独有特色。这与我国时下实行的药品生产和销售制度不无关系。我国有六七千家药品生产商,在生产方面,这个数字表征着激烈地竞争现状。在“无形的手”的作用下,生产领域绝不是诱发“降价死”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目光自然转向销售环节。不必怀疑,我国药品的销售组织还主要是以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而这些机构又绝大部分被国有体制所垄断。也就是说,医疗机构的垄断经营模式决定了他们在选择药品时的强势地位,他们当然愿意选择高利润药品而放弃降价的药品。表现在形式上,就是许多医院存在大量“吃回扣”的现象。医生为了“回扣”故意开高价方、开偏方,从而疏远本应占领市场主体的低价药。

  不必讳言,“降价通知”根本解决不了“看病贵”问题。实事上,“看病贵”问题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指望“一降了之”而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只是一种妄想而已。但是,“降价死”现象再顽固,也离不开“利益”二字,在笔者看来,只有让医和药两大体系实现彻底的分离、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变成真正的公益事业并对“新药品”进行严格的审批,才可能彻底避免“降价死”现象,百姓才能看得起病。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