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4日 08:32:50 来源:新华网
肖 婧
随着“十一”黄金周临近,景区门票涨价又一次引起了热议。据悉,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已纷纷涨价,有的涨幅甚至达到70%。
景区票价是个老问题,尽管人们反对涨价的声音从未停止过,但是景区门票价格仍在不断攀涨。在众多受人诟病的涨价背后,还隐藏着一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涨价方式——景区门票实行淡旺季差价。地方政府允许景区实行淡旺季差价制度,并给出了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景区的日常运作,为了文物的保护,为了服务品质的提高……
面对人们高涨的出游热情,这种旺季提价行为无疑会大煞风景,不仅使景区“大捞一把”的愿望落空,还会击退人们蓄积已久的消费热情,与国家寄希望于拉动内需,以及正在推进的“国民旅游计划”背道而驰。景区一再强调:受自然季节影响,景区的观赏价值会有所差异,这是形成淡旺季差价的原因之一;此外,根据市场经济杠杆原理,利用淡季降低票价可以吸引客源,旺季提高价格可以控制客流。这些理由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显然是人们不能接受的。
对于游客而言,实行淡旺季差价,一方面剥夺了部分低收入群体在最佳季节观赏景观的权力,另一方面对旺季旅游的游客也是一种额外的收费,有违社会公平。再者,目前国内大多数游客只能选择在旺季出游,而景区一到旺季就变回高价,让淡季的低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只能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诱惑。
对于景区经营者而言,一方面提出淡旺季票价制度与“景点降价财政吃不消”的成本论自相矛盾,要论成本,按说是客流少的淡季倒应该提高门票,游客多了,降价才对。另一方面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充分暴露了他们的短视。一来,靠短时间内提高票价,必将伤害消费者的感情,放缓出游的脚步,进而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来,将景区的收入仅仅维系在门票收入上,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将会抑制旅游行业的发展潜力。在各行业产业化的大背景下,如果紧盯着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大费周章,发展空间必然受限制,为何不能像迪斯尼公司那样“广撒网多捞鱼”呢?因此,作为旅游管理部门,在拟定景区票价时,不仅要考虑市场规律,也要考虑到政府和游客利益的平衡问题,更要将目光放长远,不要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片森林。
对于景区涨价行为,政府已于去年出台了明确的“限价令”。但是,限价令一到期,景区涨价现象又有抬头趋势。为了社会公益和产业的长远发展,有关部门能否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形成长期稳定的惠民政策,这样才能兼顾更多群体的利益,赢得大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