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9-09-27 10:09:43
新华社XHTV哈尔滨专电:制止早恋入法,引起轩然大波(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用法律来界定太过于严格了,);(个人态度还是比较支持这个事情的。);法律能否制止未成年人早恋(就是为了强调,就是引导人们要重视这件事情,立法的初衷和目的应该是这样)。敬请关注本期《新华纵横》--《黑龙江:“早恋”违法》。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早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让家长头疼的问题。为了阻止孩子早恋,大人们挖空了心思,想尽了招数,然而动用法律武器来制止未成年人早恋,这恐怕让很多人感到惊奇。
8月20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了《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子女或者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下列不良或者违法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其中包括早恋、非法同居和吸毒、卖淫、嫖娼。将早恋问题写入一部地方法规,这个做法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学生:动用法律,小题大做
哈尔滨市学生贾丽:是不是有一些小题大做了。因为我觉得本来家长和学生应该是有很好的沟通,如果这个早恋问题在一部法规里面是否就使家长和学生变成了两个阵营,中间产生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哈尔滨市学生 才子豪:我认为,社会或者说一些成年人,没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这么紧张或者如此的敏感。
家长:立法制止“早恋”,过于强制
学生家长李义全: 不是有点太过于严苛了,因为现在很多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具有这种早恋行为,可能就是一种男女同学之间的一种关系比较亲密一些。
学生家长:我孩子也有这种意向,但是我觉得立到法里面,我觉得不太适合。
老师:有必要立法制止“早恋”
哈尔滨市69联合中学教师:个人态度还是比较支持这个事情的。
哈尔滨市69联合中学教师:他把它(早恋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我也认为是可以的。
立法制止早恋到底该不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动用法律武器制止早恋很离谱,有人说这像是一个“黑色幽默”,产生了滑稽效果,甚至有人因此质疑立法者的能力。某贴吧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网上投票活动,投票的9万9千多名网民中,39.5%的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的正常情感;10.2%的人认为立法制止早恋简单粗暴;仅有2.8%的人表示支持立法制止早恋。
立法部门:立法制止“早恋”,初衷只是为了引导
哪一种行为属于早恋?制止早恋一定要靠法律吗?监护人没有执行义务,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制止早恋的这部法律引起了社会上种种争论,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记者采访到了《黑龙江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起草人之一--黑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文斌。
黑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文斌:一审那个稿子里面,没有关于早恋的规定,那么在这个二审对这个法规案进行再次审议的时候,有的常委提出建议,学生早恋,它的问题很严重,影响也比较大,特别是早恋引发的一些社会后果,有的也很多,也很严重。
武文斌说,最初他们并没有考虑到要将制止早恋写入法规。在人大常委的提议下,才将这部分内容纳入进来。他表示,目前未成年人早恋问题比较普遍,国内一项针对4所高中、2所初中318名中学生所作的调查中,79%的学生承认自己初恋发生在中学阶段。然而不少专家认为,青少年过早恋爱,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早恋也成为引起青少年不法行为的一个因素,因此应当提前警示并阻止。
黑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文斌:比如说,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逃课,比如说非法同居,发生性行为了,比如说离家出走,比如说因为恋情引发的情绪不稳定甚至都想自杀。
武文斌表示,法律除了刚性的一面,还有引导、教育的功能,这部法规体现的恰恰是法律的这一面作用。将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提升到法律的层面,初衷是想要通过对监护人的引导,来规范未成年人的早恋行为,而并不是直接对早恋行为本身实施处罚。
黑龙江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文斌:就是为了强调,因为它没设罚则,就是为了强调,就是引导人们要重视这件事情,家长你有这样的社会责任,你对孩子早恋的问题你要关心,你要采取正确方式去处理这个问题,立法的初衷我想就是这样,它不是说立法我们就要禁止早恋,就要制止早恋,就要给家长赋予他这个强烈手段的权利,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
专家:法律不是万能药,制止早恋需要全社会面对
通过立法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早恋问题的关注,对于立法者的观点专家却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想要解决“早恋”引发的负面影响,一纸法律条文显得过于单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爱丽表示,对于“谈恋色变”的学生家长赋予法律权利,强行制止和矫正未成年人行为,可能会适得其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爱丽:他立法提出的这几点,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可能会误导,就是家长可能会理直气壮地去管了:“你看有法律规定,我可以制止你,我可以矫正你。”但事实上呢,我们又很难真正地制止。
张大生,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家长可以在道德上对孩子不适当的行为进行谴责。此外,早恋本身并不违法,将禁止早恋上升到法律的层面,是欠妥当的。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青春发育期,因此在教育时需要在尊重他的人格和情感的前提下,注意方法进行疏导。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 张大生:那么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该跟孩子谈这个问题呢?首先应该是非常积极主动地。第二个呢,要给孩子留出充裕的时间,第三个呢,一定要让孩子,很严肃地跟孩子谈一个问题。
张大生分析认为,近年来早恋之所以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生理成熟年龄提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家庭和学校又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导致早恋成为一种生理和心理双重问题。不少青少年在触及青春期感情世界时,没有意愿和勇气去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得不到正确的指导,造成青少年对早恋问题焦虑、无奈的心态和处理上的无力。
哈尔滨市学生 才子豪:其实我父亲也不是经常在家,我跟他沟通也不是很多,然后如果我跟我母亲说这些事情的话,我觉得也其实挺尴尬的,所以说我不太喜欢跟她谈论我的感情问题。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学生 齐昊:我记得在一次刚开学的时候的那个运动会,然后我们班的一个男生就在运动会上突然对我说,我可以喜欢你吗?然后我当时的反应就是笑了一下,说“可以呀”。后来那个男生就误会了,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觉得就是这一种我的这种表达就是由于缺乏练习,然后缺乏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对待。
在国外,“早恋”这个被赋予贬义色彩的词早已被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青春期交往过密”或“依赖性友谊”等更中性的词。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讲,家长对待子女青春期情感问题也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爱丽:应该是在孩子青春期前,就应该把这些相应的知识,有关这个性生理的、性心理的、性伦理的,还有性法律方面的知识要教给孩子。能够去让他们提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精神准备,提早去和父母一块去共同地去应对。
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主任 张大生:我们特别需要反思的就是家长要不断地去学习,因为你的孩子......时代在进步,孩子跟着时代在进步,可是我们四五十岁的这些家长,还停留在这个老一套的......所以这个差,可能就是现在你跟孩子出现的问题和摩擦(的原因)。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早恋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如何让青少年的感情世界更纯洁,并通过彼此的感情交流实现认知自我,消除负面影响,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希望一部关注“早恋”地方性法规,是这门课程的第一课,让更多人敢于学习这门课,去帮助孩子实现心理和人格的成长。父母要做的就是与孩子一起面对青春期的躁动和困惑,给予孩子适当的建议,这样可能制止早恋问题的发生,或者使其往好的方向发展。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新华纵横》,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