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民俗节庆的伦理功能
2009-09-25

2009-09-25 10:21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琪森

  发掘民俗节庆的伦理功能

  民俗节庆的意义除了物化生活层面、感受社会文化的认知层面,还有精神指向层面。认知和践行传统节庆弘扬的民族精神、确认的人文内涵、倡导的道德规范、推崇的家国理念,可以提升我们今天过民俗节日的质量。

  在喜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也将迎来中秋佳节。这几天,大街小巷已洋溢起浓郁的节庆气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祝福亲人团圆,祈盼家庭和美、国家安泰。它和清明、端午、春节共同构成我们民族的四大民俗节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节庆需求越发强烈,节日气氛更加高涨,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展示。不过,当下人们欢度民俗节庆,似乎偏重应时应景的物质享受和感官体验,主要节目一是美食尝鲜,如清明吃青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吃年夜饭等;二是娱乐游玩,如清明踏青、端午看龙船、中秋赏月、春节拜年聚会等;三是应酬交往、互赠贺礼等。这些虽然都是常规的节庆方式及传统的人文礼仪,但我们也应发掘民俗节庆的伦理功能,彰显民俗节庆的伦理价值,弘扬民俗节庆的伦理精神。

  民俗节庆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伦理内容,具有伦理功能

  民俗节庆是族群共同体的一种标志、历史传承的一种载体和人文归属的一种象征,是民族的生活观念、社会理念和思想信念的形象体现。民俗节庆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伦理内容,具有伦理功能。民俗节庆的意义除了物化生活层面、感受社会文化的认知层面,还有精神指向层面。认知和践行传统节庆弘扬的民族精神、确认的人文内涵、倡导的道德规范、推崇的家国理念,可以提升我们今天过民俗节日的质量。

  无论清明、端午,还是中秋、春节,它们的主体意蕴基本是:祭祀先祖、祈福家国,天人合一、企盼祥和,敬老爱幼、励志上进等。以民俗学来归纳,这些传统节庆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亲情日、励志日的集合,而节庆伦理主要表现为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精神伦理。

  民俗节庆的社会伦理,旨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成员团结协作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构建和谐家庭。只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才能在节庆时其乐融融。而节庆伦理,正是以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进行着中国式家庭观念的传承,如清明节祭扫先人,就是在强调感恩和孝敬。常回家看看,常陪双亲聊聊天,不仅在物质上,更注重在精神上赡养、关心、体贴长辈,这在当下老龄化社会到来之时有着切实的意义。中秋节、春节等合家团聚时,长辈对下一代作品行教育和生活理念传授。“一粥一饭,应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他们有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减少诸如出现在“富二代”中的那些异化现象。同时增强家庭亲情,促进家庭融洽,消弥家庭成员间的隔阂和代沟,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家和万事兴”。

  ――民俗节庆的社会伦理,旨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成员团结协作。如清明节社区邻里互尝青团、同事同学相约踏青,端午节同包粽子、共赛龙舟,中秋节互赠月饼,春节的集体团拜等,都是生动活泼、感受温情的社会性活动,其隐含的节庆伦理,就是社会成员间的互助互利、同舟共济、交流互动、求同存异、消除争端、共惠共荣,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很好的操作方式,也使传统节庆焕发出亲和力、凝聚力。

  内蕴的精神伦理,赋予传统节庆强大的感召力,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民俗节庆中有传承有绪的文化诠释、道德规范和思想情操,这就是精神伦理。比如清明节的“拜祀先祖先辈、公祭英烈前贤”,端午节的“弘扬爱国精神,维护家国统一”,中秋节的“喜庆团圆美满,实现和谐繁荣”,春节的“恭贺人寿年丰,祝愿未来昌盛”。这些内蕴的精神伦理,赋予传统节庆强大的感召力。即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裔,也能在民俗节庆的精神伦理中寻根索源,皈依于精神的故乡和心灵的家园。

  民俗节庆中的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精神伦理,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是我们共同的人文面孔和族徽代码。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解读民俗佳节的节庆伦理,大有意义。

  作者:王琪森(上海文学艺术院特聘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文汇报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