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25日 09:07:4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2日,武安市公布了广受关注的“教育局长免职当夜调动上百农村教师进城”事件初步调查情况。根据调查报告,在教师调动背后并未发现权钱交易现象。并且,如此规模的教师调动,是事先早已决定的,往年也是如此,只不过今年正巧“碰上”教育局长被免职,给人留下了“权力最后狂奔”的印象。总之,“突击调令”事件似乎纯属巧合。不过,调查也指出了原教育局长冯云生等人在干部交接过程中存在失职错误。
在笔者看来,这一调查结果未必能平息质疑。姑且相信“不存在权钱交易”,但这种大规模调动之前的决策过程,突出表现了权力过于集中和缺少监督,其中隐藏的巨大腐败风险,不可不察。这才是“巧合”背后的真问题。在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可以“无罪推定”。但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调动,权力又如此集中于一把手个人,本身就是应该成为紧盯和追问的问题。仅把调查重点放在干部交接过程中的“错误”,显然有些跑偏。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追踪报道,作为当事人的冯云生表示“很无奈但实在太冤枉”,因为这只是一项日常工作,他这一任,包括他的前任,年年如此,只不过这次人事变动跟教师调动碰巧凑到了一起。假设冯云生是真的“冤枉”,那么到底是谁冤枉了他?是媒体监督的误伤,还是不受监督的权力害人?
很多人都知道,在一个吃财政饭的县市,掌握数千教师的调动和升迁,是多大的权力。这样的权力如果集中于一人手上,且并不透明,缺少监督,自身很难自证清白。如果说大规模的教师调动是为弥补教师缺口,为什么不能公开招考招聘,为什么都是从更缺教师的农村“向上”调动?哪些人有资格调动,是否需要经过招考、试讲?这些事关选人用人的重大决策事项,为什么没有经过集体讨论和公开公示?如果是没有相关规定,那就是制度缺位,应该尽快弥补;如果有规定而长期未被执行,那就是严重的违纪违规,对此不能不查个清楚。
公职人员的选拔、调动,公众最为关注,武安调令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突击调动的事时有发生,甚至已成为潜规则。武安市如果像其所说,真要彻底调查“深挖细究”,就不能回避选人用人上的公开透明和权力制衡。
当然,这并非是武安一地所要解决的问题。(丁永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