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东 2009年09月16日09:37 来源:《河北日报》
近日,河南省颁布新规禁止中小学节假日补课,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然而执行中不少学校难以遵守,一些学校校长提出,中考、高考的升学竞争模式不改,减负不切实际。(9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为中小学生减负,不仅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乎教育体制改革的走向。坦白地说,对于中小学生减负,出台的规定不可谓不多,民众的疾呼不可谓不强。然而遗憾的是,减负始终“原地踏步”,似乎只是停留在口头。
有人说,减负之所以举步维艰,关键在于缺乏强制性措施,故而令其“弹性十足”。或许正是基于此,继江苏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后,河南省再颁“规范令”,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然而,从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的综合因素加以考量,仅就学业负担中的课业负担“开刀”,仅以限定作业时间的角度来约束,恐难以起到真正的“减负”作用。
学生学业负担重,说到底仍然是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现状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不变革,任何“减负”措施都难免沦为一纸空文。教师头上有学校方面的压力,学校头上又有教育部门的压力,升学率、录取率是各校的“生命线”,也是各地教育部门评价学校的重要“标尺”,而确保升学率、录取率,“一定”的作业量是“基础”。即使各教育部门、各学校统一动作,遵从“规范令”,为学生减负,减少作业量,谁又能保证家长方面就能“守法”呢?不是发生过家长担心孩子作业不够多,影响成绩,偷偷领着孩子去补课吗?
在如此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性“规范令”,表面上是给孩子在“减负”,但又怎样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相“对接”,达成一致地去测评学生呢?换句话说,如此“规范令”,能“撼动”“一考定终身”吗?说实话,我们心存疑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