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如何用金钱量化?
2009-09-11

2009年09月11日 09:40:3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从大处讲,教育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立志于挺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需要教育的坚实基础提供发展动力;而从小处讲,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全靠教育维系,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生活,都可能因为教育的成败形成迥异的对比。

    教师节到了,对教育的关注似乎也因为节日的气氛,变得异乎寻常地热烈。这两天,一条源于江苏的新闻成了各界讨论的焦点: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办法,明确了绩效考核会和师德挂钩,不与升学率挂钩。绩效考核结果将作为教职工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

    对“升学率至上”,早已是一片批评之声。把升学率排除在评定教师绩效的指标之外,值得肯定,应该学习。但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掌声却并没有如期而至,“师德与绩效工资挂钩”本该没有什么异议,却也引来质疑。

    “师德”应高于道德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大的中国教育家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今天,我们用“师德”来为这段话注解。也许是习惯成自然了吧,对于某些简单概念,我们习惯于信手拈来,但真正打破砂锅“问到底”,又变得似是而非。“师德”亦如此。

    《东南商报》文章指出:“师德”的概念模糊不清,随时间变动。以往“严师出高徒”观念之下,举起戒尺把调皮学生的手心打得红肿,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师德”。而现在呢,哪个头脑清醒的老师会这样做“严师”呢?

    江苏的“师德规范”里提到教师应“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些要求,即是师德要求,也是工作规范,于教师而言,坚守师德与恪守责任,并不是独立分割的两部分,在很多时候浑然一体。《新民晚报》的文章这样分析。

    也正如《东方早报》所言:目前,师德的定义、要求,总体层次显得太过低端、初级,远没有涉及更高层、深入的丰富师德内涵。有些行为,是一般寻常的社会道德尚且不允许的,更何况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的师德?以底线义务要求和说明师德,似有”矮化”师德之嫌。

 

    “绩效”怎么评定?

    绩效是什么?人们最切身的感受无非就是工资。师德如何考量,迄今尚没有精确的标准,又岂可拿来评定绩效工资呢?

    《半岛晨报》说出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绩效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评价”,但是无论如何,师德高低的话语权还会落到“绩效考核领导小组”那里,这自然难以避免“一言堂”的作风和“被评价”的命运。“被评价”直接与利益挂钩。显然,这会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提供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师德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所以也需要慎防走入务虚的歧途。《长江商报》的文章进一步分析说:师德考核更需警惕落入行政主导一切的陷阱。师德考核首先管理体制要力避行政权尤其是行政领导一言堂的局面,合理分配管理权。与此同时,还要细化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多方吸收民意,在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制度的精密性和科学性。

    多余的思考

    改革的先行者往往在备受关注的时候,也同样饱受争议。江苏这个大胆的尝试,成败与否可能更需要时间和行动的检验。在这里,我们除了梳理舆论在一些细节上的“计较”,同样还想唤醒各位读者朋友们对另一些“多余”话题的思考。正式这些“题外之意”,才是我们更需要的。

    教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同样是要养家糊口的众生,没有“安于清贫”的义务。

    但是,当我们为以经济手段取得的道德成果而沾沾自喜时,却忘记了美德的无私奉献已经异化成钞票交换。而当这种钞票交换成为道德存在的必要条件时,钞票的薄厚,就决定了美德的可持续性。在师德有价的认知下,一旦“价”与“值”不符,被异化为一种交换的美德,就可能因交换条件的变化而成为一种记忆。精神价值遭遇物质价值的消解,是美德日渐稀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道德价值是无法用理性和经济来衡量的。《羊城晚报》这样说。

    不过,笔者还是要说,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提起师德这个议题,不论结果如何,还是应该肯定的一个进步。至少比任其在物欲中随波逐流好。(张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