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9日 08:39:53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这个暑期注定不平静。
8月初,先是湖北一初中生在参加某拓展训练野外拉练时,被教官殴打致死;然后又是广西一名少年为戒除网瘾在进入“拯救训练营”10多个小时后被打身亡。
就在这些事件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的同时,消息传来,重庆又一个足球少年因在集训中偷偷溜出去上厕所,遭到教练暴打,经过25天救治,最终不治身亡。
原来教育也可以这样可怕。足球少年母诗灏1小时能颠900个球,已是中国足协注册会员,他的父母已经筹集了一百万元资金欲将孩子送往国外深造,而这一切却终止于他14岁的集训场上。
本是让人一娱的体育运动何时沾染了血腥的色彩?而据说这种 “黄金棒子出好人”的棍棒式教育在体育界普遍存在,甚至还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有的家长说,如果教练对孩子不管不问,他们反倒担心孩子在学校不受重视,“适当的体罚是可以接受的”。
“母诗灏事件”的发生给所有人敲了一记沉重的警钟,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谴责体校不规范教育;很多家长将孩子从训练营中领走;足协有关领导甚至放出“教练体罚孩子就取消执教资格”的狠话。
为何在体育界中体罚之风如此盛行?体罚教育的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驱动?教练究竟是在体罚“坏学生”,还是在实施“坏教育”?希望在“母诗灏”之后,体罚教育可以休矣!

任洁 制图
体罚之风,何时了
7月24日中午。重庆杨家坪中学。
14岁足坛小球员母诗灏在训练中途上了个厕所,被教练认定他故意偷懒,于是教练盛怒之下对其进行了十分钟的持续殴打,母诗灏当时就陷入了昏迷。8月17日,经过20多天的抢救,母诗灏离开人间。教练体罚小球员致死事件震惊全国,自此,体育界体罚之风盛行也被揭开冰山一角。
球员董方卓曾透露:“小时候被教练踹一脚、推一下是正常的事。踹倒在地更是经常的事。”
《武汉晚报》曾对20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做过调查,有14人的回答为“挨过教练的打”,其余6人表示沉默。当记者请没有挨过打的球员举手时,竟没有一个人举手。
记者搜集历年来资料发现,体育界体罚运动员的历史由来已久。
2001年3月,小游泳运动员张某以市第6名的成绩考入某运动学校,成为正式队员,同年9月1日起正式训练。在小张进人某运动学校后,其教练以训练为由,用拳脚、滑水板、拖鞋等物品对其多次殴打、体罚,造成小张“颈椎第二关节右移”。
2004年10月,辽宁铁岭某寄宿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高亮,为见父母逃避教练体罚吞下整瓶药。
2006年10月,广西体操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组织队员到北京参加全国性体操比赛时,由于小队员表现欠佳,一时气愤的两名教练员将小运动员打伤。
2007年3月,四川成博武校初中三年级学生小贺因满不在乎地看了教练一眼,被教练打破脾脏。
2007年12月14日,登封市某武术学校一名武术教练张某因不满学生私自外出,居然下狠手对学生进行殴打,结果酿成命案。
最为著名的教练员体罚、殴打运动员的事件,莫过于中国田径著名教头王德显体罚殴打队员孙英杰,田管中心最后决定永不起用王德显。
历历在目的此类体坛暴力事件频频爆出,原因何在?是我们的训练制度存在瑕疵,还是我们的学生队员有问题?归咎起来,大概是其中的“潜规则”作祟,那就是“黄金棒子出好人”、“棍棒出英雄”的棍棒式教育。
有些教练、教官在被批评时,仍大言不惭的谈论这种“棍棒教育”带来的种种好处。当然,只有在棍棒压制调教下的队员、学员获得成绩的同时,教练们才能出成绩、得到利益,因此也难免会有教练的心浮气躁、拳打脚踢、棍棒相加。
如此看来,此类事件何时才能终结?
训练场成拳击场,谁之过
古言道“严师出高徒”,此话有理有据,可如若被用到当今一些教练如此体罚学生的程度,则有悖于初衷了。
在采访中,大部分队员家长对教练的打骂方式表示接受,但都希望教练注意方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孩子有时候就是不打不成器,但教练打孩子不能没有轻重,不能不计后果。母诗灏的母亲知道学校的老师很严厉,在此事之前,母诗灏也有被其他教练用鞭子抽打过的事情。但母诗灏的母亲依然让孩子继续了他自己热爱的足球事业。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没有想到教练的严厉已超出了“度”,从而演变成了暴虐,使得小球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其实在中国体育界,教练打骂小队员已经是“可以言说”的秘密,是体育基层训练中通行的家法。但是这种家法盛行带来的后果却是严重的,有的小队员甚至提出 “为什么教练和队员不能成为朋友?”的疑问。
母诗灏是一个个例,也是一个教训。教练要出成绩,就不遗余力地给队员施加压力,不讲究教育方法,只是一味的施压、体罚,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即使是体育界的教练,首先也是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出现的,先教人做人,再教人技艺,这才是教练的本职。当教育者用暴力来殴打学员时,被侵袭的还有师徒之间的信任关系。
网友火星认为,“母诗灏事件”体现中国式棍棒教育的一个误区,传统的“打是亲,骂是爱”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打骂学生都是无能的体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走进孩子的内心,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孩子,对他们以后的自由发展有害无益。外国教练经常说,中国队员不喜欢呼喊,不敢表现自己,这都是从小限制个性自由发展的结果,中国的教育不应太功利化。
球友小王则表示,体育本是一种充满激情、充满兄弟友爱的运动,需要的是能够培养优秀人才的有责任心的教育者,而不是在工作中发泄淫威的没有职业道德的人。
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教育 棍棒教育可休矣
我们长久以来习惯了将下一代划分成好孩子和坏孩子、正常孩子和问题孩子、好生和差生。而关于“好”,关于“正常”,我们的标准又是如此的单向和狭隘,它往往可以将青春期的叛逆、倔强张扬的个性甚至奇思妙想,划入“非正常”或“差”的阵营。只有在一个大量地、不断地制造“坏孩子”的教育观念笼罩之下,狭隘的标准才会让许多人像制作盆景一样去养育孩子,将原本自在成长的生命,套上模具,按照特定的方向去长大。
我们很多人迷信纪律,迷信听话,迷信要将孩子塑造成标准、优质的产品,或者更确切地说,迷信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正确地成长。我们的迷信滋养了这块肥硕的市场,从而使得“不打不成才”之风得以盛行。
亟须拯救的,究竟是“坏”的孩子,还是坏的教育?
安徽社科院王开玉研究员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在学校中,尤其对于接受体育训练的孩子而言,吃住基本都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影响离得会远一些,因此学校更应该关心和呵护学生的成长。教练们在教导学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着重于提高学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教练们应带着爱心去关爱学员,给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看到学员的成长是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更不应该将“棍棒式教育”奉为经典。学员是个社会存在人,他们的人身权利都有法律的保障,体罚不仅超过了法律的界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损害了师生关系。爱心教育比体罚的效果要好的多,教练在提高自身品德、素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注重对学员的心理引导。
王开玉认为,体育训练与普通学校的教育是一样的,小队员们在训练中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消耗,因此他们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一些教练为了出成绩,苛责学生,方法显然是不对的。
家长们也应该走出将体育训练与“棍棒教育”等同的误区,在教育方面,体校的孩子和普通学校的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并不是训练场上的孩子就需要更多体力上的惩罚。人为的区分出“好孩子”、“差孩子”,会造成有些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也不敢跟父母说的情况,对孩子成长更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