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某事物被冠之以“最美”,“最牛”这样的头衔往往意味着成为民间舆论的焦点。最近重庆云阳县的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有幸获得“最美希望小学”这一“桂冠”,据说按当地一般希望小学的投资额这笔费用足够建设17所希望小学。而在贫困山区教育设施普遍因陋就简的常规状态下,最美希望小学的凸现刺激了社会舆论敏感的神经,随着其社会关注度急剧飙升,社会舆论从最初的关注其美丽外观转向了其建设耗资350万元恰当与否。
各种尖锐的非议由之而来,从奢侈浪费,形式主义之说到怀疑捐建者的捐建动机等等众说纷纭,但在嘈杂的舆论声浪之中,也有人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希望小学何妨可以建得更美些,并指出对于捐建者的行为过分苛责是一种道德洁癖。还有人尖锐地指出,按照安全建设标准,用350万元建一所容纳531名学生的学校,其实并不奢侈,其所引起的争议折射出我国学校基础建设的窘迫现状。
本应得到社会赞誉的公益慈善行为引发社会舆论的道义批判,“最美希望小学”并非首例。在去年的汶川地震中,某些名人和企业就曾因捐款数额与公众期待不符而遭遇民间舆论的犀利指责。
慈善拒绝“最美”?

2009年8月31日,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图片来源:CFP

2009年8月31日,在重庆云阳县盘龙镇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孩子们在课间休息。图片来源:CFP
交锋:物有所值?奢侈浪费?
瑞士古典风格,宽大玻璃窗、环保黑板、标准课桌……加上学校周边长江两岸美丽的景色与人文古迹,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成了媒体笔下“最美希望小学”,据悉将有531名移民小学生在这里开始学习和生活,“希望小学”给山区的孩子带来了希望与惊喜。
然而“最美”的桂冠却让这所小学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围绕耗资350万元建一所希望小学是否合适,网上舆论开展了激烈的观点交锋。>>>>>>阅读全文
“最美慈善学校”的喧哗与反思

2009年8月31日,在重庆云阳县盘龙镇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开始学习新课程。图片来源:CFP
事实上从希望小学所起的实际作用以及捐建者的公益动机来看,建设“最美希望小学”本身无可厚非。
“最美希望小学”的捐建給山区的孩子带去了平等享受教育的希望。四年级1班学生冉海燕说,以前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上学,现在可以住读了。而最让她高兴的是,新教学楼里的每一层楼都有男女卫生间,再也不用一听到下课铃就赶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厕所了。
美丽的希望小学在提供先进教育设施的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内心对美的向往与热爱—。喜欢画画的6年级学生刘超说,他要坐在这里,将美丽的家乡风光一笔一笔慢慢地画下来。>>>>>>阅读全文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需要营造健康的氛围

2009年8月31日,在重庆云阳县盘龙镇中国海外三峡希望小学,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开始学习新课程。图片来源:CFP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然而,当前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尚显滞后。作为一种奉献,一种自觉的志愿选择,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精心培育和健康的舆论氛围。
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健康的慈善理念。
社会舆论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道义鞭策显示出公众对于公益事业发展的心理期待,但是其中也暴露出社会慈善价值观念中的某种偏颇。譬如最近发生在武汉的某单位以公款奖励员工捐款事件;去年汶川地震捐款中被网友炒得沸沸扬扬的明星、企业捐款排行榜;再譬如今天“最美希望小学”的争议,在这些因慈善行为引发的舆论争议中,我们可以看出,慈善行为的“自愿性”、“志愿性”的本质被忽略。以道义的名义要求慈善者事实上成为一种道德挟持,偏离了慈善公益的原则,反而会挫伤慈善发展的积极性。>>>>>>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