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2日 09:58:1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0年前,当“80后”跃上中国文坛,外界对他们的前途曾有各种揣测,10年后,“80后”作家何去何从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的“90后”是否有朝一日会成为“80后”的翻版?年轻人如何将文学梦进行到底?
“80后”江郎才尽?
韩寒,中国文坛“80后”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几乎与“新概念作文大赛”一同走红。而今,韩寒成时尚界话题焦点之一。
在过去10年中,“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不少“80后”文坛新人。借“新概念”东风,他们在创作领域或多或少名利双收。已成为中国作协成员的郭敬明、张悦然等人“下海”办杂志;一部分“80后”作家当了自由撰稿人……
8月中旬举办的“上海文学周”期间,一些“90后”写手向“80后”作家发起凌厉攻势:“很多人说‘80后’已日薄西山,‘90后’正欲站上舞台,你们怎么看?”
“80后”作家“小饭”回答,“日薄西山”的提法不合逻辑。他说,“80后”现在从20岁向30岁迈进,正是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所以现在还不能说“日薄西山”。
都不愿被“贴标签”
在中国年轻人个性化差异日趋明显的今天,“80后”“90后”都不愿被“贴标签”。
其实,当“80后”、“90后”等用词相继出现时,外界就开始用一种“10年断代法”来看待时下的文学新创作。不过这种“断代法”在现实中往往遭遇挫折。在日前举行的一场“上海‘80后’作家座谈会”上,年长一辈的作家兼主持人淳子与“80后”“90后”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观察家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10年断代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强调不同的“10年”之间可能产生代际差异的同时,需认识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作家群具有一定的共性。
被称为“新概念作文大赛之父”的上海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赵长天也认为文学不能以10年来断代。他说,尽管“80后”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及写作风格与前辈作家有“代沟”,但以10年断代不合适。
“90后”不必重复“80后”
“怎样才能成为你们?”在“上海文学周”上,个别“90后”写手追问已成名的“80后”作家。对此,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苏德说:“成为自己就好”。
在不愿被“贴标签”的同时,大部分“90后”写手希望有朝一日超越“80后”。一位署名“普鲁士蓝”的“90后”版主在网上留言,文坛的未来是属于“90一代”的,“80后”值得骄傲的只是现在其写作日渐成熟。
鉴赏过不少“90后”作品的上海市作协“文学百校行”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涛认为,同是用十八九岁的年龄去衡量,时下“90后”的思想比当年“80后”更为复杂。
“‘80后’中,除了几个代表性人物能得到市场认可外,更多的既得不到市场的关心,也得不到主流文坛的关心。”赵长天感慨。据了解,近5年来上海市作协一直关注此类现象——当年因“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而一炮走红的部分年轻人,成年之后反而拿不出有分量的优秀作品,一些人甚至陷入了“转型危机”。
据“文学百校行”负责人之一李伟长老师介绍,为解决这一困境,上海市作协推出了《上海青年文学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新创作网”、新创作会、文学沙龙等形式,发掘并保护一批全国青少年中的文学幼苗。
“作家没有‘培养’与‘不培养’之说,就是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平台,让这些能写的孩子通过平台显示才能,让他们保持写作的兴趣。”李伟长说。(卢羽晨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