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网 日期:2009-08-28 08:53
近一段时间,“被就业”、“被增长”、“被艾滋”、“被痊愈”、“被整形”……各式各样的“被”字句蹿红网络,成了新的社会流行语。
毫无疑问,“被”字句表现的是公众对某些权力执掌者行为方式的不满,反映的是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弊端,也是通过一种戏谑方式使社情民意得以上达的方式。如果有心者能分门别类加以研究、反省,一定会对改进政府部门工作、改进权力运行方式大有裨益。
比如,“被就业”、“被增长”,反映的是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浮夸倾向。和各行各业一样,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压力,追求漂亮的“政绩”,不但是人之常情,其实也是责任的必须。然而当理想和现实存在一定差距时,有意无意地夸大工作的成绩,就是一种自然的倾向。虽然这是人性固有的弱点,然而作为公权力的执掌者,一定要保持头脑的清醒,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工作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着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为今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再比如,“被艾滋”、“被痊愈”,反映的是权力行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浮皮潦草、文过饰非倾向。甘肃天水市瓦寨村村民李建平在参加血液采样后被通知感染艾滋病,后来相关部门发现检测错误,却迟迟不肯向李建平告知真相,直到四年后却宣布李建平艾滋病“痊愈”。政府部门的工作,往往会对百姓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某些人的人生命运,一定要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慎之又慎,来不得半点马虎大意。当然,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作中出现差错和失误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然而,一旦问题出现,就应该用最大的诚意纠正错误,让民众为此遭受的损失降至最低。相反,用文过饰非的态度掩盖错误、敷衍了事,不但会让错误的后果继续扩大,也会让矛盾更加激化。
近一段时间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文字“被整形”事件,则反映了一种权力“过度作为”倾向。回避矛盾、不负责任、施行“懒政”,是公权力运行中最为人诟病的问题,而公权力的“过度作为”,同样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权力执掌者,仅仅从局部的部门利益出发,片面追求“政绩”,而不考虑这样的“政绩”是否能给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便利和福祉,不考虑其可能耗费的社会成本。甚至一些“过度作为”,只是为某些个人或部门捞取私利而来。
“被”字句的流行不是好事,它反映的诸多问题当引起有关部门和权力行使者高度警觉。倘能从社会流行语中汲取教益,并举一反三地改进工作,也算亡羊补牢,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