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称号不是提款机
2009-08-27

2009年08月27日 08:56:02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一年多,旅游收入不升反降,2008年旅游进账14亿,比2006年减少两亿元。(《中国经济周刊》8月24日)无独有偶,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后,名不见经传的小县荔波为此背上两亿多元高额债务,未来10年还须投入6.3亿用于遗产地保护。(《人民日报》8月24日)

    这种亏损结局大概是申遗者始料未及的。申遗“大手笔”一点不虚言,如五台山为申遗作出重大牺牲,对不符合遗产要求的宾馆、商业摊点等各类建筑实施大拆迁、大搬家,将一个昔日高山闹市还原成清静佛国,直接投入资金以及大拆大搬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于20亿元。小县荔波申遗,投入四五亿元整治、维修“喀斯特”地形地貌及建筑风貌特色,对每年财政收入仅有2.86亿元的荔波来说,无疑是“大放血”。

    申遗“大手笔”还表现在申遗热席卷全国。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00个申遗项目,其中100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按照联合国一个国家一年只准申报一个项目的规定,还要含辛茹苦奋斗百年以上。

    申遗成了亏损买卖,到底值不值?窃以为要从两方面分析,如果真心为保护遗产申遗,根据财力适当花钱是值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目的是保护濒危遗产。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文化精神功能是世界遗产的主要属性,旅游只是遗产的附带功能。如果为拿着遗产的招牌赚大钱,甚至为捞取“文化政绩”而不惜血本拼申遗,最后搞得债台高筑,劳民伤财,显然不值得。联合国对世遗赚钱早有“紧箍咒”,规定遗产地禁止商业化,不准搞过度旅游开发,否则黄牌警告,直至取消世遗称号。

    然而,功利性申遗冲动仍然很强烈。如荔波县计划2009年接待游客240万人次,用旅游收入弥补财政“窟窿”,这意味着每天要接客6500多人,而该县实际最大接待能力只有3000人。如果每年有240万游客拥入荔波,“中国南方喀斯特”还能保持原汁原味吗?很可能岌岌可危。

    其教训已有先例。2001年,张家界天子山因过度开发旅游,建起几十万平方米的旅店,形成“山中小城”、“天上街市”,受到“黄牌”处罚。联合国世遗专家认为,张家界景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要求限期拆除,张家界不得不斥资3亿元进行整改。还有,2007年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要求“三江并流”后重新接受验收,如果过度旅游没有明显改善,可能被列入“濒危名录”,吊销“世界遗产”称号。

    这些教训警示地方政府必须处理好申遗与旅游的关系,世界遗产不是提款机,功利性申遗须摒弃,过度开发世遗搞旅游无异于饮鸩止渴。(尹卫国)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