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何以族群化?
2009-08-06

2009年07月31日 00:00:24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接二连三见诸报端的高考加分丑闻,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号:在被视为公平、公正的高考面前,加分制度已成为一条隐藏于僻静处的特权小径。

    据媒体报道,今年高考,浙江绍兴一中73名以体育竞赛获奖者加20分的考生中,有30名为政府官员与事业单位领导,有19名企业老总的子女,另外15名学生家长是绍兴文理学院等单位的教师、医生或主任,1人是绍兴一中校长的外甥,只有8名考生是田径、球类、游泳等运动项目获奖取得高考加分资格,或是来自普通百姓家庭。“三模三电”加分者占这所中学2009年823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的近十分之一。

    有利益,有权力,自然就会有寻租。谁也不能指望高考加分制度天然纯洁,问题是,回头看看这一系列高考加分丑闻,除了公权异化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呈现出典型的族群化现象,只要拔出一个萝卜,就必然带出周边的烂泥。有人说,高考加分已经成为权势盛宴,成为金钱与权力赢家通吃的VIP待遇之一。那么,权势者是如何突破制度防线,成功地在加分制度上轻松晋级的呢?纸上的高考也是一种制度,为什么这一制度相对能将权势者拒绝在后门之外,而独独加分政策充满可自由裁量的弹性?

    这恐怕不能单纯地责怪权力,或者咒骂金钱,而应该反思高考加分制度本身。

    一者,有些加分制度,本身就为权势者打开了方便之门,譬如成本高昂的航模比赛、艺术加分等。我们不妨看看某校的一组数据:从生源地类型来看,88%的艺术特长生来自大中城市,只有11%来自小城市或城镇,没有一位艺术特长生来自农村。道理很简单,农村孩子基本上没有条件学钢琴、芭蕾舞等。类似动辄要价上万元的航模,别说农村孩子,普通城镇学生恐怕也不是个个承担得起。这些加分政策,已经丧失了普适性,哪里是为所有学生准备的,分明异化成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制度。

    二者,加分政策五花八门,标准参差不齐,而且权力下潜很深,往往一个中学校长就能将全国所有大学的平等录取权架空。加分权力分散,掌控加分话语权的部门与人员纷繁复杂,直接导致对加分权力的集中监管沦为形式——而如果加分政策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依赖群众或媒体监督,则这样的加分政策必然成为某些人专享的“自由”,最终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三者,高考加分丑闻族群化呈现,说明加分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半公开的交易,既然是交易,自然是“价高者得”。按理说,出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每个考生和家长都有举报或投诉此种交易的动力,而这种交易能长期蛰伏于基层教育领域,更说明高考加分上的知情与监督是多么不易。

    加分制度的本意在于维护公平,结果却屡屡沦为权势者的游戏,眼下看来,在诚信机制尚未建立、考试立法尚不健全的社会环境下,高考加分制度要树立公信力,只有“瘦身减肥”、“权力上移”这两条路径。族群化的高考加分丑闻,不仅深深伤害了高考公平,更损害了考生的实体权益,这难免让人怀念起“全国统一”的“裸考”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