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我们会对马路杀手习以为常
2009-08-06

2009年08月06日 08:27:19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8月4日晚,一辆保时捷卡宴越野车在杭州莫干山路电视台附近的爱心斑马线上,撞死了一名打工妹。据了解,肇事男子名叫魏志刚,系酒后驾车,肇事后同在车内的一名女子曾出面顶包。(《杭州日报》8月5日)

    此时,杭州“胡斌案”一审判决后激起的涟漪还未彻底平息。当晚,当地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在播报这则新闻时,气愤难当,竟然破口大骂,“他们开那么快要干吗?赶着去投胎吗?!”屏幕里激烈的言辞出乎观众意料,粗口虽然和主持人的身份不相称,但他的情绪却未必不正确。

    能不愤怒吗?这时候的愤怒,已经和“保时捷”、“打工妹”这样代表阶层身份的标签不相关了,而和生命有关,和行人的安全感有关,和作为一个城市公民的荣誉感有关。在杭州胡斌飙车撞死人被判三年之后,在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致4死1伤被判死刑后,在南京张明宝醉酒驾车致5死4伤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被逮捕之后,醉酒驾车致人伤亡的事件依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或轻或重的法律惩处似乎并没能足够地警醒那些肇事司机,这叫人如何不愤怒呢?

    可是愤怒之后,又能怎样?对杭州保时捷肇事案,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热情远远比不上胡斌案。也许在几天之后,它就将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而里不见踪影。可是,它和胡斌案造成的后果又有什么根本不同吗?似乎没有,肇事的地点同样是在斑马线上,逝去的同样是一个年轻的生命,但是,保时捷交通肇事案很难再激荡起像胡斌案那样的社会效应了。

    胡斌飙车案似乎是个起点,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关注了一系列的交通肇事现象,这种关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民间“人车对立”的情绪,并引发了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公民对中国进入“汽车时代”的大讨论,有法律层面的,有道德层面的,众说纷纭。然而,当大讨论逐渐冷却下来,而讨论结果还没有一个质的飞跃的时候,当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媒体和舆论会不会对此产生审美疲劳,我们曾经愤怒的情绪会不会逐渐麻木起来?

    这可能是必然的结果。矿难最初以一种新的灾难形式进入媒体视野的时候,我们的愤怒和痛苦溢于言表,当被报道的矿难越来越多,媒体不得不以一种常态新闻来处理时,感同身受的痛楚不复存在,只有那些冰冷的遇难数字被一笔带过。学术抄袭和腐败的事件同样如此,抄袭者的身份越来越惹眼,高校里一般教职员工的抄袭行为很难进入媒体关注的“法眼”。如果以后抄袭者的显著身份越来越普遍,真不知道我们又该去如何关注学术圈的腐败?还有高官贪腐,一开始我们还恨得咬牙切齿,当新闻里被曝光的贪腐金额越来越大时,我们的容忍度也随之扩大,那些“一碰就痛”的神经已然开始麻木,我们连愤怒的情绪都懒得发挥了,以至于有贪官拿出“温和腐败”的论调时,我们只把它当做黑色幽默来看待。

    愤怒的情绪未必能起到什么真正的社会效果,这不过是表达一种个人或社会的情绪罢了。愤怒未必理性,但有时候它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至少它还表明你对这个时代的不平和丑闻保留着一丝痛感,有责任才会有痛感,有痛感就该有情绪。我们曾经对矿难、对学术腐败、对高官贪腐有所麻木,现在,当斑马线上的伤害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并在媒体视野中也变得“常态”起来,当驾驶者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神经是会变得更加敏感还是更加麻木?(陈方)

来源:新华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