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发展模式的转变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南方周末
王石 万科董事局主席
建立在资源的高度垄断和消耗基础之上的粗放增长,必然难以持续;而缺乏制度保障和文化共识的高速增长,又必然带来效率与公平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成为限制未来发展的瓶颈
60年是历史学家的时间单位。成熟的企业家应该有10年左右的长期战略规划,至于60年的跨度,就完全超出了企业的范畴,更别说要企业家看清楚中国经济未来60年的发展——所以我还是尝试从眼前的趋势去谈未来。
从消费模式看,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保持了谨慎的消费观念。2008年我们的储蓄率是51.3%,是美国人的4.28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不足,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烦恼,但在金融海啸来临之后,这已经成为一种甜蜜的烦恼。这是我们的发展模式现在看来比较好的一面。
但是从分配模式看,我国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了目前的0.47——这是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尽管各种渠道的统计数据之间有差异, 但基本的认识是:中国是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大国,社会中产阶层发育不良,并且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沿海和内地的差距。
从生产模式看,我们的GDP占世界总量7.3%,但是为此消耗的能源占世界能耗的16%,钢铁消费量占世界四分之一,水泥消耗占世界一半以上。中国的产值不到美国的30%,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模式发展,不用60年,只用10-2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GDP世界第一的国家,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到那时,在《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上,至少有一半富豪来自中国;同时,在广袤农村仍有大量贫困人口。那时候,我们一个国家就可以用掉今天全球的钢铁和 水泥产量,还会有短缺。我们的碳排放将是今天的10倍……无须更多推想,我们今天就已经面临这些问题:大气变暖、水资源稀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等环境问 题,贫富分化、犯罪增多、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并且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一方面,建立在资源的高度垄断和消耗基础之上的粗放增 长,必然难以持续,产业调整只是迟早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文化共识的高速增长,又必然带来效率与公平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成为限制未来 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以这种模式高速增长,必将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所湮没,对个人、企业、环境和社会都只能是一场灾难。
事实上,今天的美国也在反思它的发展模式,并且谋求改变。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美国的标准能耗产出效率只有日本的36%,美国还一 直存在超前消费的文化。奥巴马上台后谋求的两大改革:医疗和社会福利方案、新能源计划,以及对个人信贷政策的审视,都是有针对性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有13亿人口,但可利用的土地、能源和资源都远远少于美国,面临的挑战也要大得多。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现在需要一次经济模式改革。我相信,未来的商业机会和危机,都潜伏在这个模式转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