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01日 03:40华商报
■ 本报评论员 曹旭刚
本周四,中国青年报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根据记者调查,在今年的高考中,浙江绍兴一中73名体育竞赛获奖者加分考生中,30名为官员子弟,19名为企业老总子弟,还有15名系学校、医院等“皇粮”单位子弟——— 这为数众多的加分者的加分项目基本上都是“三模三电”,剩下的8名学生才是以田径、球类等我们惯常认识中的体育项目获得加分的。简直难以想象,高考加分政策竟然已经几乎沦为有背景者的专有赚分渠道。
黑幕彻底揭开之时,不由得让人想起另外一些“丑闻”:武汉经适房六连号事件、湖北老河口经适房十四连号事件、罗彩霞被冒名案事件、重庆高考加分事件……仔细剖析这每一起曾引发公众热议的 “事件”,会发现在它们背后,都晃动着一个共同的身影——— 权贵。有权有钱者用自己的“能量”,骚扰着这个社会公平运转,凡是有利益、有甜头的地方,总能看到他们伸出无耻的“黑手”。
这种正在不断暴露的权贵化倾向,让人震惊愤慨,也让人受伤不安。网络上有人喊出了“拔剑四顾皆硕鼠”,甚至更为激烈的愤慨之语,痛斥着一个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权贵阶层不但日趋嚣张,而且开始大面积、深层次地戕害着社会公平、正义等基本的价值观念,社会事务的权贵化侵扰已经有了泛滥的趋势;而公众对这种权贵见利就上、试图“通吃”的行径,也几乎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在这些丑闻暴露并接受舆论洗礼的背后,纠葛着权贵与平民阶层深深的矛盾。
如果说前些年“权贵”二字尚且较为模糊,那么,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这个词汇所构建的群体形象已经日趋清晰。在人们通常的认识中,与这个词语相联系的并不是精英、楷模这些美好的形象,反倒是官官相护、为富不仁、中饱私囊、欺压良善、践踏公平、毁损规则以及更多的负面词语。诚然,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可以将这些负面词语彻底杜绝,但是,任何一个社会之中,如果大面积出现带有这样负面符号的事件,绝对是一件需要警惕的事;任何一个社会之中,当权贵阶层不断地用损伤社会规则的方式激化矛盾,那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时至今日,已经实在有必要寻找种种措施来面对这个矛盾,来疏解各种社会事务中的权贵化阴影。
一个正常运转的社会,有人握有权柄,有人占有财富,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权与钱可以有有无、多少之分,但公平、正义、良善、规则等社会共有价值符号却不能有有无多少之分,不能有的人享受了“超国民待遇”,而有的人连基本的公平都无法保障;不能有的人安分守己地敬畏着规则,而有的人却悍然地将规则踩到脚下……在这些基本的社会价值符号面前,需要的是无差别的普遍遵守,而非“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的窘境。
从某种程度上讲,权贵阶层不但是平民之大敌,亦是所有富人与握有权力者的大敌——— 他们自己沦为自身的敌人。就是权贵阶层本身也有大小之分、轻重之别,若无公平、正义等基本社会价值,个个依仗权或钱行事,那些今日的欺人者也会是明日的被欺者,此处的获利者也会成为别处的受损者。这种上不了台面的规则一旦成为潮流,不但要伤害众多平民,迟早刀锋要伤害自己。“欺人者人恒欺之”,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大部分既得利益的“权贵”并没有资本沾沾自喜,他们亦应诉求收敛权钱锋芒,助推社会消弭这股腐朽的权贵气息。
权贵需要节制,政府亦须积极助推。在理想化的社会阶层和谐共生之前,还有许多事情可以来做,也必须来做。为富者努力多一份仁爱之心,政府亦应努力给为善为仁者进行鼓励;公权部门应恪守行事规则,对“越雷池”者亦须贴面严惩……总之,需要直面现实,采取更多具体而又细微的行动来实现社会生态的“去权贵化”。唯有让那层弥漫在社会上空的权贵化阴云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人们才能享受到社会良性有序之福。
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