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要为大学堂找到长久之计
来源:公益中国网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理念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上海证券报专栏作家,凤凰卫视特约评论嘉宾 王福重
接受公益人物纪念品我是很有愧的,一是我不是个志愿者,我将来也不会做志愿者。我说话可能比较难听,不过也没关系,就当我没说过吧。
我到这来讲了一期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是因为我的一个学生在这跟着志愿者协会,就这个活动来讲,志愿者协会的这些人很难讲的上是志愿者,志愿者是讲课的人。我想一个活动,一个行为要想持久大概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热情,包括爱情,第二就是亲情,这个热情迟早会消退的,而亲情从来都是充满了抱怨的,你们要做志愿者得永远充满热情,这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这个活动要想持续下去,就要找到持续下去的机制,刚才我听了陈葵先生讲的,这确实是一个方向,因为实际上在一个社区办讲座,它的意义不是说让这个社区的居民了解到某些方面的知识,我随便买本书就可以了,现在电视台这么多频道,我可以看到很多的专家在那里将,其实这只是有一种现场感而已,他只是有些人休闲的时候有个乐趣而已,所以说我们这个活动的价值实际上也不可以太高。
我来的时候就想,这个活动要做的长久确实需要找一个出路,比如说奥运志愿者,其实就不是志愿者,他们都领了钱,一天多少钱的伙食补助。一开始几位先生也都讲了,做这个活动就是要耗费,将来你把几百个人都组织在一块儿,全国到处讲,这可能性非常小,因为首先你的权威性不够,还有就是可能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那么要想做得持久,它确实需要进行一些商业化的运作,倒不是把这个活动本身变成收费性的东西,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围绕这个有一些开发性的东西,比如说这个论坛要想做得更成功,必须要有媒体的协助。阿忆啊,还有我们的几位都是业内的人士,电视台可以介入作为一个电视台的一个栏目,这可能是个方向,到其他社区去也是一个方向,但是到其他的社区去我觉得就不一定是免费的了。
所以我们要是想做成一个百年基业,光是场地还不够,围绕着它还有很多的事情,但是我想象不清楚它会怎么样,可是我们要想长久的话不得不想这个事情。我们就想一想,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从社区出发,做这样的一个公益活动,有没有最后修成正果,如果没有,我们就必须缩小我们的目标,虽然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但是我们的目标就很小了,如果那些都没有出路,我们就只有做到一点,就是把现有的天通苑大讲堂这个模式,给他量化,复制下去就可以了,这些事情都值得考虑,我就胡乱的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