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就业"为何成网络流行语
2009-07-27

2009-07-26 03:41作者:来源:解放日报

 

  一个古怪的词汇―――“被就业”,近期成为网络流行语。

  它源于一名外地大学生网友发的帖子。据他称:自己到人才中心办理档案关系转接时,发现一张盖着大红印戳的《就业协议书》显示,自己居然已经就业了,并白纸黑字写着就业单位的名称,但他压根儿就没听到过这家公司。此帖一发,引发许多网友共鸣,纷纷讲述自己的“被就业”经历。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也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就业率更是个敏感词汇。“被就业”现象为何发生?如何客观看待就业率?

  学生为何“被就业”

  高校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有签约率和就业率两个指标。根据教育部口径,签约人数包括就业报到人数、升学人数、出国人数、定向委培人数、国家地方项目人数五种;就业人数除了签约人数外,还包括签订合同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这些都需要有佐证材料。

  一些高校就业部门的老师告诉记者,在学生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或老师伪造一个就业单位,盖章签字,这种完全造假的行为,即使有也是极个别的。

  而学生知情的“被就业”现象确有存在。比如,临近毕业了,学生还没找到工作,老师很着急,反复催问;实在没办法了,就帮学生联系曾经实习过的单位,在就业协议上盖个章,学生也认可。其实,单位和学生之间相互都“看不中”,只是走走形式,算是已经就业了。但这样的“注水”就业率,很难查证。

  为何会出现“被就业”现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形下,高校的就业率成为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目标。不少高校为确保高就业率,与院系签订就业承诺书,在学生离校前一定要完成相当比例的就业率,且是否完成任务,与院系评优密切挂钩。院系则把就业压力传递给教师,奖罚分明。而每一届毕业生离校时,高校必须向教育部门上报就业率,如果就业率低,当然颜面无光。更重要的是,根据教育部门规定,就业率还与专业的停办、减招挂钩,关系高校专业的生死存亡。

  “注水”就业率怎样遏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而“注水”的就业率,将使国家对大学生真实就业情况失去掌握,使就业难的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并将误导下一步的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注水”后的就业率也失去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作用,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与就业的恶性循环。为完成就业指标,让学生随意在就业协议上签字,有悖高校所倡导的诚信教育。

  对“注水”就业率如何遏制?教育专家认为,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发布,这难以保证客观准确。应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等进行调查。

  就业信息应该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如今,不少高校每年都会将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层次、薪酬等信息汇编成册;教育部门也会将各高校的就业信息汇总,进行统计,编制“就业白皮书”。但是,这些就业信息大都“养在深闺”,作为“内部资料”。事实上,就业信息如果能面向公众,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客观看待就业率

  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就业率固然重要,但不能与学校的拨款、招生指标、专业生死直接挂钩,在如此密切的利益关系下,“注水”甚至造假的原始冲动难以杜绝。就业率应作为一种公开信息,提供给受教育者,以便他们更好地选择高校、选择专业;提供给高校,以便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便用人单位能招聘到适合自己的大学生人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处处长经晓峰指出,就业率只是一个单纯的数据,高校不能光满足于高就业率,还要分析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通道是否顺畅,毕业3-5年内的发展空间和后劲等。这样才能使就业信息真正服务于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仍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不能仅仅为完成就业率,仅仅从学校利益出发,而把学生“推”向工作岗位。这样会造成岗位稳定性差,国家的相关资源被浪费。高校需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营造良好的促就业氛围,把大学生就业、择业与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人尽其才。

来源:新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