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如何报答亲恩
2009-07-20
律航法师:释尊如何报答亲恩
2009年07月20日 来源:《中国佛教》

     报答亲恩,名为孝道。在古代的人,百行以孝为先,天经地义,绝无疑义。不料近代欧风东渐,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观点,不免有了变化,竟有狂妄之徒,创“非孝”之说。殊不知孝道为人类独具之理性,亦是人类特有之需要,此中包括了精微广大的道理。因此之故,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莫不以孝亲为至德要道。但是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差异:实因儒家所谓孝道,有迹象可寻;而释氏所谓孝道,专致力于根本,在迹象上则简略。有迹象可寻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根本者晦而难明。何以故?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规,所谓之孝道;立身行道,扬名声显父母,谓之为大孝。推极而论,“战阵无勇,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的发挥。所以《礼记·祭义》上说:“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论孝至此,在世间法上,可谓既至且尽,无以复加了。然而儒家所谓孝道,皆显于耳目之间,人人所易见,若以佛法衡之,未免“美哉犹有憾”。佛教唯我出家的四众,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现生之父母,并报答无量劫来多生之父母,以及四生六道中之一切父母。又不仅于父母生前者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海,常住正觉。所以印光大师说:“释氏之道,晦而难明也。”本师释迦牟尼佛报答亲恩之事,更为渊深久远,不可思议。仅就经藏中尝闻的事实,略述如下:

     释尊成佛以后,先度他的父亲净饭王,恐其父王对佛法不信仰,特派优婆离尊者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示现种种庄严供养,以折服人间因王富贵之俗念,使其安心皈依三宝。释尊又以般若圣智,阐明世间苦、空、无常的至理。最后劝导父王和一切释姓王族,均修行净土法门,深信切愿,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此次法会,父王以下立时得法眼净,证果位者甚多。

     复次,释尊为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共九十日,全经十三品,详说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统万类而靡遗,亘古今而无尽。所以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唯一孝经。

     上来释尊报答现生父母的恩德,可谓“养其大体”最胜义之孝了。然当时印度外道党徒,某梵志,见阿难托钵乞食时,心怀嫉妒,毁佛法象,大肆讥讽,扬言:“汝师瞿昙,实是恶人,适生一七,其母命终,岂非恶人耶?”逾出宫城,父王苦恼,生狂痴心,迷闷躄地,以水洒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举声大哭,悲泪而言:“国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于深山?”汝师瞿昙,不知恩分而不顾,遂前而去,是故当知是不孝。阿难闻已,心生惭愧,乞食已,还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孝养父母耶?”释尊预知此事重大,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齐来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敬请释尊广演《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意谓:“过去阿僧祇劫,波罗奥国王,为奸臣罗侯弑纂,并杀其二子。其第三子封国边陲,将见逼杀。遂携夫人及太子须阇提,仓猝逃往邻国,误入歧途,绝粮难行,追兵将至,意欲杀妻而食,父子前进,太子悲哀恳父零割己身。三人且食且行,将到邻国,太子身肉已尽,请父挖剔骨缝,得肉食之。子倒路傍,父至邻国,国王闻之,大为感动,立遣四兵,护王复国。中途见其太子身体形容,端正倍常,方知其至孝圣德,感动帝释,默加护祐,得复其国,立须阐提太子为王。”佛告阿难:“尔时父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耶夫人是;尔时须阇提太子者,今则我释迦如来是。”由这一段故事,可见释尊在过去世已为一切众生故,难行苦行,孝养父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如是释尊报答亲恩之坚苦卓绝,岂为一般凡夫外道所能了解吗?后来世人每见出家四众,割爱离亲,舍家就师,辄随己意见,肆其谤言,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殊不知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释氏辞亲出家,岂非不愿父母之奉养吗?绝不是的。观释尊亲定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以后,兄弟或故,亲无依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宗颐禅师因母无依,迎养于方丈东室,劝其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又长安道丕禅师,父殁王事,年荒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旋赴霍山战场,收聚白骨,数日后,父骨从群骨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父骨而归葬。然则为释尊弟子的出家四众,究如何尽其孝道呢?父母若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为亲至诚回向,令其永出五浊,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已将孝亲之道于世间法广展至出世间法了。若再将行孝的对象扩而充之,则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宏愿尽未来际,其大孝遍诸有情,亲生父母自在其中。若以世孝互相较量,虽在小的迹象上好像不无欠缺,但约根本上来说,就可谓独能行其至大之孝。惜乎!世人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是故释尊如何报答亲恩,应作如是观。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