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0日 08:00:17 来源:新华网陕西频道
“贼”字去掉还是不去掉?这是摆在陕西有名的“贼村”——西安市长安区孟家村村民面前的两难选择。
十年前,村民们默认了这个称呼并以此发展服装生意;如今,市场颇具规模,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如何洗刷“贼”名又不影响生意?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贼村”因“贼”发家
孟家村距西安市25公里,驱车前往的途中,一路上问路,绝大多数人表现迷茫,提起“贼村”,他们才恍然大悟,可见“贼村”名气之大。
眼前的“贼村”其实与一般村落没什么不同,孟家村商城初看也并不起眼,稍有些冷清。早上10时许,仍有半数店铺没有开门,中午过后,这里的轿车就渐渐多了起来,大约十来辆。
开商铺的大多是本村村民,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每个商铺门牌号码用标志笔写在门框边,不仔细看根本就看不出来是几号;有些简陋的店铺里,经营的东西却很杂,从衣服、名牌眼镜、皮带、鞋子到飞利浦剃须刀、玉器、水杯等等一应俱全;尽管铺面不大,大多数还加了隔档,有的店更是在大白天挂起了窗帘,显得有些神秘。
招揽生意的村民也不大声,只说“你进来看一下么”,“里面有货”,如果你问起货的来路,他们只说“各个途径来的都有”,就不肯多说,留下空间任你想象。
东西不问来路,不问去处,相互间也不通信息,这已是孟村村民经营的“潜规则”。市场管理中心主任王山录说,2001年前村风不太好,穷生事端,男人在家看孩子,女人去西安各大商场浪(当地方言,暗指偷)东西,拿回家以极便宜的价格出售,吸引了西安等各地前来“淘宝”的人。一传十十传百,村里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个大柜,把衣服物品藏起来,等顾客上门。一个贫穷的山村,因为有了贼名气,吸引了各地前来的人们。后来还惊动了央视《焦点访谈》来这里明查暗访,“贼村”的名号为更多人所知。
媒体报道后,政府成立了一个专案组,倡导正规化经营建了这个市场,由村民每家集资万元左右建一间商铺,形成了今天的孟家村商城。
“我们村最高峰时有七八十人在外面‘浪’东西”,现任村主任王小红说,全国各地都有。“当时的村长老婆都卷了进去,有人统计每天能‘浪’来5万元的货”,也不是没有代价,“有一个在北京被判了三年刑,另一个在甘肃被判了五年”。
部分村民的偷盗行为使秦岭下普通的孟家村变成了“贼村”,却给村里人带来了效益,冲着“贼”字来买东西的人多了货不够,在外打工的男人们纷纷回了家,全家一起搞经营,“第一次从康复路批回了2000元的货,一天就卖完了”,王小红说,“我就从长安县回来不再跑运输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