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和浪费盛行是所有危机的根源
2009-07-04

 

环保资料 -> 《通讯》 -> 2009年第3

 

 

 [环境与社会]自私和浪费盛行是所有危机的根源

 

http://www.fon.org.cn/content.php?aid=11425

--------------------------------------------------------------------------------

——专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

/曹理达(《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经济模式中潜伏着危机

 

    目前全球都在谈论不断深化的金融危机,媒体在持续不断地报道、关注,各国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救市方法,普通民众也参与到其中,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对于危机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实,除了金融危机以外,我们还面临很多其他的危机。2008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经有过全球粮食危机,在粮食危机之前,有国际能源危机,以及人类一直面临的环境危机等等。这些危机都还存在,可能现在人们过分关注金融危机,而忽略了其他领域的危机。现在所有的这些危机都爆发了,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境。

 

    救市过程中一定要牢记一个原则:不能走老路,不能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模式。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路径。刺激经济、加大投资,要把这些政策性的投资投到那些无害产业、绿色产业。危机也是机遇。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人们对于经济模式当中的问题都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现在危机来了,没有退路了,必须要进行改革,转变经济模式。

 

    所有的这些危机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那就是我们的经济模式有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里,人们在不停地购物,买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以此来获得满足感。新手机上市了,商家就鼓励人们换手机,尽管旧手机还好用,也被丢进了垃圾箱。这就是一种鼓励浪费的社会体制。在这样的体制当中,人们被怂恿、诱惑去购买新的商品,不断地浪费社会资源。每一件商品的生产,都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当中的很多都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石油、煤等等。浪费造成的过度消耗,导致了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产生

 

    人们的喜新厌旧已经成为了一种消费模式乃至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甚至就是一种美德,有才能的表现]连小孩子都会跟父母说,这个东西旧了,我们扔了买新的吧。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对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危及了其他人的生活。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国家将很快永远从地球上消失,这些国家的人们承担着其他人恶行的后果,生活遭到了威胁[或一些人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而现在被消费主义驱动的人不理会这些,他们只关注自己生活的享受。自私和浪费的盛行,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所有危机的根源。

 

新原则下的幸福意味

 

    我倡导的第一条原则就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不给他人造成伤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好比开车的人不能撞行人一样,这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责任这个原则很简单,但是现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在违背它以对他人的伤害和毁灭,来实现自己目标的思想和行为,会导致人类的道德堕落和自我毁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其实只要从每个人的生活小事做起,这个原则就可以实现。比如说,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就可以反思一下这会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再进行选择所有的商品,可以像能耗评级一样,进行伤害评级,方便消费者的了解和选择。只要恪守这样的原则,实行的方法就很简单

 

    第二条原则是:给后代一个更安全、更好的世界。上一代人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世界,比以前的世界更安全。我们也要把更美好的世界给下一代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世界弄得更糟糕。只有这样,人类的传承才是可持续的、进步的。

 

    我认为,幸福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是人的内在因素,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幸福,这种幸福是自发的;另一个就是社会文化对幸福产生的促成作用,就好像我买了一个新房子,人们都来家里参观,然后说“你很幸福啊”,那么我就觉得自己很幸福。从文化上来讲,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从社会文化习得的。我购买新东西,人们会羡慕我、说我幸福,那么我为了幸福,就会去买房子、车子等等。

 

    为了改变人们获得幸福的方式,必须改变文化。我上述的两个原则就是为了让人们从别的方面获取幸福。幸福可以从牺牲中来,可以从帮助他人当中来,可以从自己不伤害别人的生活方式中来。幸福不是一个既成的概念,而是我们自己进行定义的结果。

[名可名,非恒名]

作为社会企业的格莱明银行

 

    目前世界上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与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狭隘理解有关。利润最大化的假定,把人看成是赚钱机器。利润最大化不是人的全部,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具有自私和无私的天性。自私驱动了利润最大化,但是幸福不是靠利润最大化就能达到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和公益事业。人的天性就有无私、利他的一面。无私行为的目标是对社会和他人有益。以这一目标为导向,建立的企业就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维持偏低的利润率,将利润用于自身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对他人有益,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的,对企业家来说,同样具备吸引力。社会企业弥补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对弱势群体和福利事业的忽视。和慈善机构相比,社会企业不依靠捐赠生存,自负盈亏。(我觉得这个很有道理,说得比以往看到的认识更全面、真实)

 

    我创办的格莱明银行就是这样的社会企业。格莱明银行是属于借款的(穷人的,他们拥有格莱明银行的股票,借款人之间的股票可以互相转让。格莱明银行从1995年开始,就决定不再接受捐赠款。我们用吸纳的存款来发贷款,赚取维持经营的利润。从1976年格莱明银行成立到现在,除了其中三年没有利润之外,剩下的年份银行都盈利了。我们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哪怕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都有着无穷的潜力传统银行只把钱贷给那些已经拥有大量财产的人,是富人俱乐部,根本不会给穷人贷款。格莱明银行把钱贷给那些最贫穷的人。我们相信穷人的潜力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格莱明银行的还款率是97.82%,穷人是有信用的。

 

    所有的借款人都要加入一个五人小组。这样的小组不是用来为借款人担保的,这个小组的意义在于给借款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这才真的是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了罢)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现代社会的人都生活在和他人隔绝的世界里,城市里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假如没有人监督,你可能睡懒觉、不起床,不注意自己的外表,活得浑浑噩噩,对自己的生活放任自流,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但是当有人和你关系密切,关心你的饮食起居,你就必须得好好活着。现代人只有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才能获得尊严,才能产生责任感。这些借款的穷人需要这样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他们自力谋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些穷人能够自食其力,客观上带来高还款率的结果[这样的银行、社会企业,很好!堪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金融形式之一。为PCF的美好模型。]

 

在中国开展小额信贷的愿景

 

    由于社会企业的数量有限,现在很多事情都是由慈善机构来做,人们会感觉慈善机构的功能强大,似乎福利事业的各个领域都可以交给他们。但其实,慈善机构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应该仅限于重大灾难的救助。比如像汶川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就需要慈善机构发挥作用,在短时间内募集捐款,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给予人力物力的各种支持。但在日常活动当中,现在很多由慈善机构来进行的工作,都可以创办相应的社会企业。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制定法律和规则,监督、引导社会企业和慈善机构的工作。

 

    在中国,人口的频繁流动不是推广小额贷款的壁垒。我们最近在美国纽约市的社区中开展了小额信贷的项目。那里有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是一个文化大熔炉。那里的人口流动也非常频繁。我们在那里的项目做得很成功。所以高流动性、高异质性都不是建立小额信贷的壁垒。

 

    每次我到一个新的国家,都要问是否开展小额贷款的问题,这是人们必问的。2006年我来中国的时候,和吴晓灵女士探讨这个问题,就引起过广泛的争论。有些人说,一个国家有自己特殊的情况,中国和孟加拉不同,不适合开展小额信贷。我跟吴女士说,就让那些人去争论吧,我去做给他们看。我当时说,我要挑选中国最贫穷、最难推广小额贷款的地区。我们当时选中了四川。在汶川地震后,那里更需要小额贷款提供的帮助,我也希望能够通过一个试点向人们证明,小额信贷是可以在中国很好地开展。目前,小额信贷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吸纳存款受限,相应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我能理解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小额信贷的问题。

 

来源:

作者:曹理达(《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日期:2009-06-15 09:34:14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