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02日 08:11:27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记者 王新明
老早宣布“闭关封笔”的金庸、时下流行的网络红作家当年明月,近日一并被中国作协“招安”。差不多同一时间,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宣布,退出北京作协。
一进一退,皆成为各方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早就功成名就的老作家终于皈依“玄门正宗”,当然是对其既往成绩的肯定。只是,在很多读者心目中绝对属于可以自己开山立派的“大侠”,犯得上“忝居门墙”么?这样的虚名,要来作甚?

黄昕/制图
“老顽童”要闯“新天地”引争议
6月18日,《中国作家协会2009年度会员发展公示》发布,在409名拟发展的新会员名单中,香港作家查良镛(金庸)赫然在列。消息一经传出,顿时成为网上舆论热点。
退休之后,金庸却从未退出过公众的视线。从浙江大学博导资格事件,到年届八旬又去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再到即将拥有的作协会员身份,报人出身的金庸似乎总是很善于制造话题。
对于金庸加入作协一事,有人认为实无必要,有人则认为,此举是促进港澳台和内地作家交流和融合的“一种示范”。
有评论指出,“武林盟主”金庸早已是功成名就,加入作协有屈尊降贵加入某个“门派”之嫌,实无必要,“金庸加不加入作协都无所谓,因为金庸的作品已经能说明一切问题,他的身份并不重要”。
曾经炮轰“作协一直是可笑的存在”的青年作家韩寒则表示:“估计金庸老人家是香港人,不太了解内地的情况,他不知道作协是这样一个情况。”
然而,也有不少网友表示,金庸以85岁高龄加入中国作协,客观上能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作家的交流、融合,并能加快作协的改革步伐,形成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文学环境。
香港知名文化评论人马家辉则指出,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可以看做是武侠小说被制度承认的漫长过程的其中一步。
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张颐武表示,金庸入作协是非常好的事情,大家可以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相得益彰。总之,多比少好,有比无好。
在一片争议声中,金庸入作协最终尘埃落定。6月25日,中国作协表示,中国作协2009年发展新会员工作已经结束,共有包括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内的408名作家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目前,中国作协会员总数达8930人。
“金庸入作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理由。”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作家张贤亮表示。
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也称:“金庸加入作协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其实他早就该加入作协了。”
武侠小说“登堂入室”为哪般?
有关金庸武侠小说文学地位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作家王朔甚至曾将金庸小说与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而今,金庸与他的武侠小说一起高调进入作协,引来社会各方的诸多猜想。
作家宣华华就金庸先生加入中国作协一事发表评论道:“读着金庸老先生的武侠小说长大,眼睁睁看他笔下拼命调侃那些‘名门正派’,竟没能瞧出老先生有加入中国作协的怪念头。难道我们敬爱的金庸大侠是老糊涂了吗?”
某网媒评论员说:“这是金庸和作协互相沾光的问题,他们相互需要。不肯‘谢幕’几乎成了近年人们对金大侠的共识。无可否认,属于金庸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戏唱完了却赖在舞台中央不肯谢幕,只会徒惹观众反感--这种做法在民间有一种更为粗鄙的表达。若说此前金庸改编自己小说以及金庸作品入教材还有评论价值的话,那现在这个封笔多年的耄耋老人入作协,则只具话题作用和炒作效应。”
针对金庸进入作协“目的不纯”的看法,有网友指出,金庸此举或许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文化自觉。作为一名用汉语写作的华人作家,无论他取得了多大的文学成就,无论他的小说卖了上千万上亿册,他的根都在中国内地。加入中国作协对金庸来说或许有一种归宿感,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文人一般都有这种心态。
网友“龙城碎月”说:“金庸加入中国作协的原因是潜意识中寻找一种文化的慰藉、找到一瓢解渴乡愁的水。金庸是,余光中是,李敖是,连战是,席慕容是,纪弦是……中国文化的血液渗透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金庸加入中国作协,就像远方的游子走进母亲,就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蒙古再美,华筝再漂亮,对自己再好,一想到自己的故乡正被可汗的铁蹄蹂躏,心中涌起的,首先是故乡的子民,是梦里荷叶田田的江南……”
与不少人争论金庸加入作协的原因相比,有人则更关心金庸今后是否有可能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一职。对此,中国作协表示“目前暂时没有作出这个决定”。
作协“有进有出”是势所必然?

黄昕/制图
就在金庸进入作协的差不多同时,郑渊洁宣布退出北京作协。对于郑渊洁的退出,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表示充分尊重作家的自由,“我们的会章里规定入会是很严格的,但是关于退会没有规定。”
“一进一退”再度将作协置于风口浪尖。
作家海岩说,个人觉得金庸入作协是一个挺好的事。作协作为一个老的官方组织机构,它的活力、评价系统、价值观都需要与时俱进。在作协原来的价值观、评价系统中,那些不是很被推崇的但是又对大众有很大影响力的作家加入作协,对作协与时俱进、贴近民众、时代是有好处的。
“金庸作为一类小说的代表典范,确实是有巨大地位的,作协承认这样一个文学现实,价值观变得多元化,是个很好的事情。把过去这些通俗大家、武侠小说纳入到作协中,对作协本身增加实力、视野拓宽、评价标准的宽容化是件很好的举措。”海岩说。
除金庸外,因写《明朝那些事儿》而广为人知的网络作家当年明月等多名有影响的网络作家也进入了作家协会。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撰文《网络文学之我见》表示,受关注的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问题,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为了给更多网络作家敞开大门,当务之急是要根据网络作家的创作实际,修订我们的‘入会’标准”。
而据陈建功介绍,这一工作正在进行中。
据了解,今年新入作协的408名会员中,女会员94人,少数民族会员55人,40岁以下的88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8人。继去年在水族、赫哲族、毛南族、基诺族、德昂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发展了该民族第一位中国作协会员之后,今年又发展了独龙族、布朗族、高山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5个人口较少民族的第一位中国作协会员。
至此,中国55个少数民族如今都拥有了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
某评论员针对中国作协新会员构成说:“中国作协这个‘名门正派’和昔日的主流文学团体,早已不像计划经济时代受人待见,现在的年轻人多不会把作协当回事儿。中国作协吸纳网络作家在先,而吸纳重磅级的金庸在后,其行事和思维方式可见一斑。在中国作协影响力正在江河日下的今天,吸纳一些像金庸这样的实力派作家还算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