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白酒”别拿领导作噱头
2009-06-29

2009年06月29日 00:00:49  来源:新华网

     宋桂芳 

    古诗云“水村山郭酒旗风”,可见,即便古时当垆沽酒,从来就是“好酒也怕巷子深”,需要扯旗子吆喝。现在,吆喝美其名为“炒作”,手段日新月异,方法无所不用其极。譬如,6月28日《新京报》消息说:云南市场惊现一种叫“仇和牌”的白酒。据悉,“仇和牌”白酒产自江苏,因仇和调任昆明,所以希望借仇和的名气开拓云南市场。昆明市委宣传部称,尚不知此酒。

    酒家的说法是注册商标合法,质量也没差,至于“昆明专供”之类的标识,是现代地域式营销通用的做法,也无可置喙,至于为什么选用“仇和”这个商标,似乎也是人家的自由。何况,商家解释说,“仇和”商标与仇和姓名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仇和”白酒的“仇”是“仇恨”的“仇”,与仇姓读音不同,白酒取名“仇和”,是希望即使有仇恨,喝了该酒也要以和为贵。

    说得还真像回事。此番解释看似颇有道理,但买酒的消费者看到商标恐怕不会作此联想。既然白酒取名“仇和”,且又是为了开拓云南市场,可谓司马昭之心。政治人物能不能成为商标是一回事,商业营销应不应用恶俗噱头是另一回事。这是一个眼球经济时代,营销当然要讲注意力,但市场成交还得取决于产品质量与服务本身,如果本末倒置,在商品附加值上描龙绣凤,终究也只能喧嚣一时;即便质量还行,如果在宣传营销上刻意语不惊人死不休,寻找终南捷径,人气可能是旺了,最终也只会留下恶俗的骂名,无益于品牌的树立。

    “仇和白酒”的醉翁之意无非有三:一是假借名人的社会效应,希望迅速得到市场认同,省却在同类商品中打拼后脱颖而出的辛苦;二是打着官场渠道的擦边球,刻意营造与公共权力沾亲带故的市场错觉,进而冀望获得通行市场的影响力;三是明知此举会引发社会热议,无论好歹,出名就是硬道理,即便品牌倒了,企业却被炒红了,这真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仇和白酒”尽管算是个新事物,但其本质与狂轰滥炸的“羊羊羊”、脑残恶搞的“脑白×”、千面专家的保健药等属于一个路线。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立德、诚信、契约等美好元素被一一解构,代之以急功近利、夸张离奇、惊悚另类的灰色标签,悖逆了“以义取利”的公序良俗。

    仔细琢磨琢磨,“仇和白酒”式营销也涉嫌妨碍正当竞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讲求身份主体对等、竞争规则对等,挂上政府官员名号的白酒拿去地方销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背后有着怎样的潜规则,进而对其他规规矩矩销售的白酒带来压力。

    其实,官员异地升迁者众多,即便要表达某种情怀,也未必需要借用商业的方式。如果其它白酒也都走这个路线,那市场真就乱上天了。或者,既然白酒可以取这个名号,大米呢?香烟呢?油盐酱醋呢?一言以蔽之:“仇和白酒”,恐怕只能算是又一个营销的噱头。

来源:人民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