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洒泪祭雄杰
2006-04-06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节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
  清明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寒食节
  寒食节清明之前一两天。《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荆楚岁时记》: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则雨雹伤田。
  上巳节
  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晋后改为三月三日。《韩诗注》: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有功不居、不图富贵,勤政清明复清明。当自省之!

 

  《伦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

  清明祭祖,中国古来即有,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寄托着子孙对祖先的追念和敬慕。一种行为演化成仪式,就是文化的沉淀、精神的凝固,它的原始含义和情感取向就成了一种文化象征——个体对历史的确认,群体对个人的确认。我们祭祖,是因为祖先曾在这个世上存在过,祖先是因,我们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我们祭祖,是因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对每一个存在过的生命表示确认和尊重,需要对每一个正在存在的生命进行伦理熏陶和价值引导,因此与其说我们在祭祖,不如说我们在祭某种文化理念,某种伦理精神。

  这种伦理文化的内涵就是“诚”,就是确定性。当我们在清风朗日之中以烧猪美酒拜祭在先人的墓前时,所目尽是萋萋青草,乱石黄土,这时我们面对的其实是虚无,但虚无中有“诚”,有一种支撑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力量。“黄帝冢前识知己,香纸烟中尽弟兄。”中国有一条根,从黄河延伸遍整个地球;中国有一种“诚”,从远古维系住每一代游子的心灵。

  中国伦理思想之鼻祖孔夫子说:“祭如在。”——祭祀的时候我们应该像祖先就站在面前一样真诚。“祭如在”,连从来“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现实主义者孔子也说“祭如在”。他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但是“不知死,焉知珍生”?“祭如在”并不是与祖先在阴风森森之中凄然相逢,而是一种生机盎然的对生者的精神净化,让生者在碌碌俗世中也有一阵静默的思索时间,想想生命,想想过去与未来。“祭如在”令人思想玄远,但目的仍然落在现实。

  “祭如在”是一种真正的真诚,是真正把这件事当成一回事,而不是只随众碌碌而祭,碌碌而散。“祭如在”作为一种精神,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尤为可贵。中国人缺乏对天地人生的敬畏,能“祭如在”,能反省一下个体的存在,是一件好事,是一种文化的自救。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骨沃中原土,魂入九垓舞;英灵在人间,长擂震妖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炎黄子孙追思先人的日子,而在我们的心目中,是否还记得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国家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和民族的未来抛洒热血,以自己的一腔赤诚换来了后人的幸福和国家的强盛。当我们沉湎于网络时代口沫横飞的快意,当发展经济几乎要使一切“让位”的今天,我们的心灵世界不应缺少他们的位置。

  深切怀念一切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富强而英勇献身和毕生奋斗的先烈先辈们,我们将永远铭记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江泽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1840年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才真正找到一条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中国历史才真正从此迈入一个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如何认同和对待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们?我们的民族不该是健忘的民族,因为只有牢记历史,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在这个感旧之哀的清明时节,我们一起来为那些四处漂泊的,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魂们祭奠——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的英雄们,永垂不朽,1840年以来,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

  战争这个词对我们来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可是,我们没有理由把他们忘掉,忘掉那些为了我们这些后人的幸福生活而舍命把自己的血肉轻易地化作一抷尘土的无名氏们。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