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18日 08:03:51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赵轶 吕舒宁
近日,一段名为“上海地铁里跳钢管舞”的视频相继出现在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上。视频中的女子身着红色服饰,借用地铁扶杆,在地铁车厢内大秀钢管舞。对于这一行为,众多网友大跌眼镜,纷纷表示反感。

上海女子钢管舞虚拟图

“蛋人”情侣汇合后携手去坐地铁

女“蛋人”旁若无人地逛街,商场里的顾客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
地铁“雷人”现象: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地铁车厢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相对于室外场所,比较安静,提供了观察人的绝好机会。在非高峰时段,地铁车厢内有足够的空间,给“表演者”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另外,由于地铁车厢内没有监管人员,无论表演还是乞讨、发小广告,一般不会受到处罚。于是,自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之后,好事者纷纷效仿。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鹿人”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木乃伊”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超人”
在地铁里表演“鹿人”的秦先生表示,自己扮演“鹿人”只是想表达艺术。他还说:“部分有创意的行为艺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彭晓华看过许多地铁“雷人秀”的视频,她认为,这些地铁“雷人”应该被叫做“地铁达人”,因为他们确实在进行一场别出心裁的艺术表演。
另一方面,地铁封闭的空间和单调的环境给乘客带来了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需要释放。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学院的本科生吴劼超每天都要乘坐地铁,到位于人民广场附近的公司实习,他说:“高峰时,在车厢里被挤成‘一张纸’,天热了就会一身湿透,一天的好心情都没有了。” 前段时间,他看到地铁雷人视频后,觉得这也算是地铁里的一道风景线,至少可以解闷。他表示,对于过激的表演,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此外,吴劼超认为乞讨、发小广告等行为破坏了地铁的文明环境,有损上海形象。
地铁文化需要培养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公鸡兄弟”
公共交通工具原本是“文化沙漠”,地铁摆脱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属性,开始成为展示城市公共艺术的窗口。同时也为文化的教育、传播和普及带来机会。地铁文化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从小众过渡到大众,渐渐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品质。
前苏联莫斯科市一位领导说过这样一段充满激情的话: “我们的地铁是普通人的交通工具,不仅应该是最方便的,还应是最美丽的,在艺术上也首屈一指。”的确,走进莫斯科的地铁,犹如置身于地下艺术宫殿。
迪士尼专列的扶手为米老鼠造型(2005年4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本强 摄

2005年4月25日,游人在迪士尼专列的米老鼠图案车窗边留影。 当日,香港迪士尼乐园与香港地铁公司为全球首列专为迪士尼主题公园而设计制造的列车举行揭幕礼,该列车设计奇趣独特,由地铁公司及迪士尼的幻想工程师携手设计。香港迪士尼乐园将于2005年9月12日开园。 新华社记者 黄本强 摄
2005年4月,香港推出了迪士尼专列,列车车窗设计为米老鼠头形状,车厢外部点缀金色彩带以及奇妙图案,内部放置着迪士尼人物铜像。香港大学经济金融系学生张晶回忆起她两年前乘坐专列前往迪士尼乐园的情景,她说:“那天,我乘坐上专列,充满了期待,好像一只脚已经跨进了迪士尼的大门!”就读于台湾高雄医学院生物科技专业的梁峻铭告诉我们,台中火车站的月台上安置的六七座雕塑作品令他印象深刻,每次候车,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月台处的艺术品。
近年来,上海地铁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6年,作为中英文化交流项目,“地铁上的诗歌”曾在上海地铁里流动展出两个月,624幅印有英国诗歌的淡蓝色海报搭上了上海地铁。
2008年8月27日,乘客们从“流动图书馆”书刊架上取阅图书和杂志。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2008年8月27日,地铁工作人员在安放书刊取阅架。当日,由上海地铁打造的“流动图书馆”正式亮相地铁九号线,乘客乘坐地铁时可以从“流动图书馆”的书刊架取阅各类图书和杂志,出站时归还至指定回收箱即可。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地铁除了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可是为文化服务,上海地铁9号线推出的流动图书馆,人民广场站推出的爱心伞服务等等,无不是一种对城市文化的培养。
上海地铁如何“开往”世博会?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粉红男郎”
上海地铁每天承载600万人次的流量。上海在世博会前建成的11条地铁线路中,有5条线路将直接为世博服务。据预测,到2010年,每天将有50%的游客通过轨道交通进入世博园区。
世博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地铁往往随世博会的举行而被赋予演绎主题的地标特性。184天的上海世博会之旅,对许多人来说,是从第一脚迈进地铁车厢开始的。世博会的理念、产品和服务将通过上海地铁线路展示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上海地铁承担着文化使者的使命,是世博会上海展台一个扩大和延伸的作品。
日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答复上海政协提案时透露,艺术车站和特色车站将成为上海未来地铁线路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标准车站的基础上,结合车站所在区域特色,展示一定形式的艺术品,从而体现线路文化特征。譬如,9号线马当路站将以石库门为主题,撷取石库门的造型和线条,与附近的新天地区域相衔接,力争让乘客欣赏到石库门的立体效果。这一举动意味着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将融入更多的文化、艺术元素,一改以往单调的风格,开拓出丰富的文化艺术空间,让人们在乘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艺术享受。


上海地铁的行为艺术之“机器人高达”
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地铁文化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地铁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它日后发展的方向。上海应当把握好世博会提供的机遇,开发、设计文化地铁,培育地铁文化,使地铁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地下艺术殿堂”。
日客流量以百万人次计的上海地铁,每天在呈现着一幅幅流动的众生相。车厢整洁、秩序井然是上海地铁给人的总体印象,但“例外”也会常常发生:从“超人”、“粉红男郎”、“鹿人”到“木乃伊”、“高达”、“蛋人”,从滔滔不绝的“胖老师”到大跳钢管舞的“红衣女子”,还有青年男女当众接吻,车厢乞讨、乱发小广告及兜售商品等等,屡有上演。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每天迎接着八方来客,这些地铁移动“景观”与大都市的格调是否相融?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据测算,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近7000万人次的游客会来到上海,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是让世界了解上海和中国的一扇窗口。开往世博会的上海地铁应该承载怎样的文化使命?